周 晴 (廣州私立華聯學院音樂系 510620)
?
高職高專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幾點思考
周晴(廣州私立華聯學院音樂系510620)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職高專院校鋼琴及鋼琴即興伴奏課程開設現狀的分析,從重視鋼琴基本功,把即興伴奏帶到鋼琴課上等幾方面論述了鋼琴基本功的重要性,如何讓學生更加容易掌握即興伴奏,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鋼琴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鋼琴;鋼琴基本功;鋼琴即興伴奏
課題:《高職院校應用鋼琴教學探究》201506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給孩子選擇幾個興趣班,鋼琴作為“西洋樂器之王”,首當其沖的成為孩子興趣班的首選對象。于是,各大本科院校、大專院校不斷地擴充生源,而那些文化課不好,又急于考上大學的學生,臨時轉為藝術生,學起了音樂,最多也就學個兩三年就匆匆參加高考,而鋼琴的學習是需要“童子功”的,沒有一定時間的積累練習,如何能打下扎實的基礎?再有我校作為民辦高職高專院校只能第三批B線錄取,導致近幾年來我系生源質量不斷下降。
那么,如何把這些專業水平低的學生教好,讓他們畢業以后不會誤人子弟呢?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按照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在走,也一直在沿用本科的教材,考試時也是按照程度來打分。其實這樣有很大的弊端,有的老師從一開學就布置一首難的曲子讓學生開始練,這樣練了幾個月還能彈不出來嗎?有了程度,又彈得還算流暢那分數肯定不會太低。但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讓他彈個音階都不會,這跟應付高考有什么區別?學生畢業后又怎么去教其他人?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我覺得一定 要讓他們把基本功重視起來,即便是程度稍好的學生也應該讓他們鞏固好基本功,因為只有基本功扎實了,提高的才會快,才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絕不會像有些人應付高考幾個月只能彈一首樂曲那樣。而且筆者調查發現,即便是在學校里聲樂比鋼琴好的學生,他們畢業后也是大多從事鋼琴教學,畢竟現在琴行里學鋼琴的孩子比學聲樂的多的多了。如此可想,琴行的那些老師,甚至有些專業院校的老師,對于基本功的奏法,比如如何彈斷奏、如何提手腕、如何下鍵等到底怎樣彈是正確有多少是清楚的?那如何能教出基本功扎實的學生呢?筆者在學校的這些年,看到過太多的這種學生:提手腕時手掌一起提、下鍵時聲音是砸下去的、彈連音時手指基本不會動,全靠手腕壓……即使是稍有點程度的,基本上都會因為手指不夠靈活,跑不動,手腕酸痛彈不下去而停止不前。這些學生是怎樣教出來的?難道老師沒說過,沒做出正確的示范嗎?要知道學生一旦養成錯誤的習慣是要花多大的精力去糾正有的甚至一輩子都改不過來。
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的鋼琴教師,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為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大學兩年半的時間里,以讓學生掌握扎實正確的基本功為主要任務,根據學生不同程度適度提高為輔,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夠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他人。即便是程度低的學生也會示范出正確的基本奏法,把最重要的基本功準確的傳遞下去。
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基本功包括如何彈奏斷奏、連音及跳音。而這三大塊又包括了如何提手腕、如何下鍵、如何抬手指、什么是“落滾”,怎樣做?跳音有哪幾種?什么時候該用那種跳音?是該貼鍵彈跳音還是直接手腕落下跳?貼鍵彈連音和高抬指彈連音有何區別?什么情況下該用貼鍵彈奏的方法?……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跟學生說清楚的,也是學生在大學3年里必須熟練掌握的。而大多數學生是根本沒有掌握的,甚至有的老師自己本身也不能保證所教是否完全正確。所以,這就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多讀書、多研究、多實踐,做到名副其實的“傳道、授業、解惑”。
鋼琴即興伴奏作為鋼琴表演能力的綜合體現方式,越來越受到藝術類院校的重視。他們試圖擺脫過去那種只重視鋼琴技能學習,忽視鋼琴表演實踐的課程模式,逐步的將技能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出具有較好心理素質、較強音樂文化修養、較精鋼琴演奏技能、較豐富鋼琴表演經驗的全面發展的鋼琴演奏人才。作為以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與運用能力為核心的高職類院校,它的音樂學科的教學目的則更是以培養學生的鋼琴演奏、鋼琴即興伴奏等能力為中心,以適應社會文化團體、群體文化建設對音樂人才的需求。即興伴奏是一門將鋼琴演奏技巧與即興伴奏理論融于一體的技能。它是在事先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根據歌曲的內容、風格特點等在短時間內配以恰當的和聲與織體邊創作邊用鋼琴完成伴奏的一種創作與表演相結合的綜合性藝術。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也很有用的課程。為什么說有用?如果想從事幼兒園、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不會彈即興伴奏怎么行?再有如果想自己原創個歌曲,不會自彈自唱,弄個即興伴奏怎么有感覺?它非常適合高職高專類的學生,因為它不需要鋼琴的技巧有多高,只要能把24個大小調的音階、和弦、琶音、和弦連接搞清楚,把常用的伴奏織體掌握并能夠靈活地運用,可以在三升三降以內輕松地移調,就基本上可以勝任幼兒園、中小學的音樂課了。學好了即興伴奏就等于為以后多找了一條就業之路。
但現如今開設的《鋼琴即興伴奏》課程在大多數大專、本科院校只開設一個學年甚至一個學期,有的學生甚至還沒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就結束了,想要學生能夠扎實掌握這門課程,僅僅靠老師以上集體課的形式上一學年或一學期,我覺得是不夠的,上集體課畢竟人多,而且每個人的理解力和接受力都是不同的,老師不可能每個人都能顧得到,不可能一一指導,學的慢的就可能越來越沒信心,到最后課都不來上了。所以筆者想如果所有的鋼琴老師能夠在學生開始學習各種調的音階、和弦、琶音時把和弦連接也加進去,在彈練習曲和樂曲時能夠指出左手或右手的伴奏就是一種伴奏織體,在鋼琴課上加入即興伴奏的一些基礎知識,等到學生接觸到和聲這門課時,又會對即興伴奏里出現的各種和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樣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學,假以時日就更容易理解并學習即興伴奏這門課了。然后每學期搞一場即興伴奏音樂會,可以是自彈自唱的原創歌曲,也可以是自己重新編配伴奏的流行歌曲,還可以是一些兒童歌曲。總之形式越多越好,以促進學生學習即興伴奏的興趣與熱情。
以上這些是筆者在高職高專院校教學多年的一點思考意見,目的只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人人都能夠就業。僅供參考,歡迎其他老師的批評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