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迪
?
理賠部門職工工資的確認問題探究
盧亞迪
摘要:本文將保險企業理賠部門職工工資分為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分析其是否應作為理賠費用準備金進行確認。筆者認為對于理賠部門的工資,只有為已發生已報案的未決賠案提取的績效工資才應包含在理賠費用準備金中進行確認,而理賠人員的基本工資及與已發生未報案的未決賠案相關的績效工資則不應在理賠費用準備金中確認。文章最后建議相關部門細化關于理賠費用準備金的規定,以提高其可操作性。
關鍵詞:理賠費用準備金;會計確認;預計負債
隨著保險類企業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和中國平安的陸續上市,保險類企業在我國證券市場的作用越來越不容忽視。對于產險公司而言,未決賠款準備金是一項重要的負債,它是指保險公司為已經發生但尚未理賠完畢的賠案預先留存的資金準備。未決賠款準備金包括已發生已報案、已發生未報案的未決賠款準備金和理賠費用準備金。
其中理賠費用準備金,是指保險人為非壽險保險事故已發生尚未結案的賠案可能發生的律師費、訴訟費、損失檢驗費、相關理賠人員工資等理賠查勘費用提取的準備金。理賠費用作為未決賠款準備金的一種,應與其他未決賠款準備金一起,于非壽險保險事故發生的當期,按照保險精算確定的金額進行提取,并確認未決賠款準備金負債。
現有的研究文獻大都集中在未決賠款準備金的計提帶來的盈余管理問題,例如趙桂芹,吳洪(2010)通過探究非壽險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發現非壽險公司存在實現盈余管理的現象,相比規避遞延稅收的目的而言,管理層故意調整公司當年賠款準備金數字進行盈余平滑的動機更為顯著;王曉英,王艷秋(2011)研究發現我國產險公司通過未決賠款準備金進行盈余管理,且盈余修飾、凈投資收益率和承保業績是其進行盈余管理較為重要的動機。
可見,大多數學者的研究都是圍繞未決賠款準備金這一會計處理的主管特征探究其對企業行為的影響,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會計確認層面的問題,尤其是在理賠費用準備金的確認方面,大多數研究并未對理賠費用準備金所應包含的內容單獨進行研究。但筆者在看了相關準則及文獻之后,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即理賠費用準備金中包括相關理賠人員工資,而理賠部門作為企業的常設部門,不管賠案是已決還是未決,其部門職工工資是一定會發生的;那相關理賠人員工資有沒有必要作為理賠費用準備金在發生未決賠案的當期進行確認呢?筆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
眾所周知,就保險公司理賠的特殊性而言,理賠部是其常設的職能部門。在現行企業工資激勵制度下,理賠部的工資一般都是基本工資加績效工資的模式。基本工資的驅動因素是職工工作時間,而績效工資的驅動因素是員工完成的業務量。由于這兩種工資的驅動因素不同,也導致了其處理方式不同。而本文也將假設理賠部的工資是按照基本工資加上績效工資展開分析。
(一)理賠部職工的基本工資是否應該確認為準備金
筆者認為,理賠部員工基本工資不應該確認為理賠費用準備金,原因如下:
1.理賠部員工基本工資是保險公司固定性費用,不符合理賠費用準備金預計負債的實質
基本工資是根據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按事先規定的標準和時間周期付給勞動者的相對穩定的貨幣報酬。它為員工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以滿足員工起碼的生活需要。由基本工資的定義可以看出,基本工資具有定期獲取、數額固定的特點。也就是說,不管該未決案件是否發生,保險公司都應給理賠部的員工發放基本工資。
而理賠費用準備金的實質則是保險企業的預計負債。未決賠款準備金滿足確認預計負債的三個條件:(1)由于企業未決賠案是已經發生的案件,企業現在有義務進行賠付,因此它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2)企業在結案時對這些已發生的案件進行賠付勢必要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3)可保風險必須是大量標的均有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保險經營的科學基礎是大數法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險事故對于單個個體來說是偶然的,而對于所有被保險人這一全體來說則是必然的。因此可根據大數法則來確定未決賠款準備金的最佳估計值,也即該金額能夠可靠計量。因此未決賠款準備金是企業的預計負債,而理賠費用準備金作為未決賠款準備金的一種,也是企業的預計負債。
《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對或有事項的定義如下: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其結果須由某些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決定的不確定事項。預計負債作為或有事項的一種,無疑也是指具有不確定性的事件。而有上述基本工資的定義可知,理賠部人員的基本工資是固定的,并不具有不確定性。因此理賠部人員的基本工資不符合或有負債的定義,則它也就不符合會計要素確認的基本原則中的可定義性,因此不可包含在理賠費用準備金中作為或有事項進行確認。
2.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互相矛盾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準予扣除。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保險公司準備金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沒有規定理賠費用準備金能夠稅前扣除,也就是認為理賠費用準備金不能進行稅前扣除。而理賠部職工的基本工資是企業的合理支出,應該于所得稅稅前進行扣除,若將其計入理賠費用準備金中,則不能進行相應扣除,這無疑會加大保險公司成本。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筆者的觀點,即理賠部員工基本工資不應該計提理賠費用準備金。
(二)理賠部職工的績效工資是否應該計提準備金
筆者認為,理賠部員工績效工資是否計提理賠費用準備金需要視情況而定,原因如下:
績效工資又稱績效加薪、獎勵工資或與評估掛鉤的工資。用馬克思的三種勞動論來說,績效工資主要是根據員工的第三種勞動即凝固勞動來支付工資,是典型的以成果論英雄,以實際的、最終的勞動成果確定員工工資的工資制度。由該定義可知,績效工資是與職工完成的業務掛鉤的。
理賠費用準備金主要是為未決賠案將要發生的相關費用所計提的,而未決賠案包括已發生已報案未決賠案和已發生未報案未決賠案。相應的,在考慮是否應將理賠部門職工績效工資計提理賠費用準備金也需要分已發生已報案案件與已發生未報案案件來進行討論。
1.為已發生已報案案件提取的理賠費用準備金
它的特點是該類案件正在處理過程中。而《企業會計準則》以及《保險行業新會計準則實施指南》都規定在理賠費用準備金中應該包括理賠部人員工資,這種規定主要是認為理賠人員工資是為理賠案件服務的,這樣做更符合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在這里,由于理賠人員的績效工資是與其處理的業務相關的,即與其所處理的索賠案件相關。因此,為了降低保險公司風險以及與相關索賠案件進行配比,績效工資應該在理賠費用準備金中計提相關準備金。
2.為已發生未報案案件提取的理賠費用準備金
它的特點是保險公司尚未接到報案,理賠程序尚未啟動,因為理賠人員績效工資是與其處理案件有關的,而其相關工作并未在本月發生,則相關的人員績效工資也不應歸屬本月。而提取未決賠款準備金的原因之一就是遵從權責發生制原則,使當期發生的費用與收入配比。因此其績效工資不能提取準備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于理賠部門的工資,只有為已發生已報案的未決賠案提取的績效工資才應該計入理賠費用準備金中,其它情況的理賠人員工資則不應在理賠費用準備金中確認計量。因此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細化關于理賠費用準備金的規定,提高其可操作性
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比較適合規則導向,但是現有的《企業會計準則——原保險合同》對理賠費用準備金的相關規定都是作為未決賠款準備金的一種進行規定,規定內容也僅僅是簡單的規定它包含律師費、訴訟費、損失檢驗費、相關理賠人員工資,過于籠統,且其包含的有些內容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時將理賠費用準備金單獨進行規定,以使其更具有操作性。
正如本文分析所示,理賠費用準備金中包含的理賠部門職工工資這一規定缺乏合理性。根據本文結論,理賠部門職工工資中只有為已發生已報案案件所提取的績效工資應作為理賠費用準備金確認,而理賠部門職工基本工資及為已發生未報案案件所提取的績效工資則不應作為理賠費用準備金進行確認。建議相關會計準則在對理賠費用準備金的相關內容進行規定時,可參考本文相關結論,以便減少企業在運用會計準則時的估計,降低其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
(二)保險企業應提高其會計人員業務素質
會計人員是將企業的各項信息轉化為會計信息,并在會計信息系統中進行加工的操作員,他們的業務素質及職業判斷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企業會計信息質量。而保險行業的風險性決定了保險企業需要提取大量的責任準備金,而這些責任準備金在確認時并未實際發生,因此這些準備金的確認、計量涉及財會人員大量的職業判斷。會計人員對會計準則及保險企業相關特殊規定的掌握程度及對保險業務的了解程度將直接影響該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因此,保險企業有必要對其財會人員進行培訓,使其熟悉企業業務流程及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相關監管部門也可以對保險企業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進行培訓,以更好的進行會計核算,提高其所披露的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印發《保險合同相關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會計之友(中旬刊),2010(02).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企業會計準則編審委員會.企業會計準則案例講解2010 版.上海市:立信會計出版社,2009.
[4]王曉英、王艷秋.上市產險公司未決賠款準備金調整與盈余管理.金融與經濟,2011(01).
[5]陽春暉.中馬保險業會計準則比較.財會通訊,2012(04).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14級普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