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麗麗
【摘 要】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的人。當今時代是一個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知識總量正以成倍的速度遞增,人們在知識總量不斷增長的前提下,要趕上信息時代的步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關鍵。要使學生得到發展,要使課堂實現由“教”到“學”的轉移,要使學生產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關鍵詞】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在本質上,教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深層次的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具體化形式。可見,它并非是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立足于二十一世紀,使學生素質適合于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本文擬就英語學習活動的層次、英語自主學習的指導思想、原則及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等方面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英語學習活動的層次
英語學習活動基本上可劃分為前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和后學習活動三個層次。
(1)前學習活動。這一層次的英語學習活動從眾性明顯,學生的學習目標是非個人的,而是家長、教師、學校所規定的一般性目標。學習屬于應付家庭要求、各種考試要求。因此,學習在實質上附屬性或依賴性強,第一依賴教師,第二依賴教材,第三依賴考試制度。只要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教材的進度,通過了考試,學習就算完成了。由于學習的依附性強,所以,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單純模仿、機械套用、死記硬背為主。
(2)學習活動。學習活動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英語學習活動。這一層次的主要標志是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創造性強。學生不滿足于跟著英語教師走,跟著教材走,跟著考試走,而是有自己獨立的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材料,并在實踐中使之不斷更新和完善。這時學習動力不是外部強加于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是模仿他人的,一切都源于學生本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后學習活動。后學習活動是比學習活動更高的學習層次。這一學習層次的特點是學習英語的目標超越了掌握英語本身,打破常規,創造新的學習和使用英語的紀錄,這一層次是初學者較難達到的。 由此可見,新時代的英語教師要努力使學生由前學習活動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活動,創設條件、合理引導,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參與探究和討論,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為發展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英語自主學習的指導思想及原則
英語自主學習的指導思想:通過發揮英語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主張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辯證統一,改變傳統的主導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互動的新型的主導觀,把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小組集體合作學習放在英語教學的中心位置。
三、培養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包括獨立閱讀學習材料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概括要點、聯點成線、聯線成面和聯面成體的能力,循序練習和重點練習的能力,及時復習和及時提高的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要形成這些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狀態,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教研經驗,在中學英語的初學階段,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樹信心、促悟性、強語感。
自信是一種境界。以信心為基礎,興趣、意志、信念、注意有機統一,學生在自信的狀態下學習英語,就會擺脫怕錯、怕忘、怕丑的自卑心理。悟性是一種潛能,以悟性為基礎,感知、記憶、思維、想象協調統一。每個人生來都是有悟性的,如人同生來都有感覺和知覺一樣,只是由于后天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差異,才導致了個人悟性的差異。經常受到教師鼓勵和肯定的孩子的悟性會越來越高,而經常受到打擊和否定的孩子的悟性會越來越低。以自信為基礎的非智力因素與以悟性為基礎的智力因素的結合,就促成以英語語感為基礎的知識、技能、技巧的系統的形成。達到這一點,學生個人學習的潛力、智力、悟性、天賦等就轉化成了具體的自主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的能力。
(1)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心理學指出,積極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動的發動者和鼓舞者。為了營造學生自主參與、互動交流的課堂氛圍,在每節課中英語教師應努力做到“四帶進”、“三形式”、“兩適當”。“四帶進”即把微笑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課堂、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帶進課堂。“三形式”即交互式、開放式、發散式,努力采用新穎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兩適當”即適當鼓勵、適當引導,將學生的思維方式、表達方法向正確的方向引導。“四帶進”、“三形式”、“兩適當”能更有效地發展學生學習英語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了自信心和主體意識,達到在實踐中“創造自身”的要求,并不斷提高克服各種困難障礙的主體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重視學法指導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 主張學生自主學習,并非是無目的的“放羊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要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真有所獲,提高能力,教師應具有更精湛的教學藝術,合理引導,及時點撥,激發思維,確保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英語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啟思導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推動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最終使學生能自主地學習,真正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要記住“方法的掌握比具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而且“方法的掌握必須在主體性實踐中實現”。因此,英語教師必須把教學的重點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轉移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上來,逐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自主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3)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提高自主學習的自覺性是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實踐證明,科學的評價活動是教育活動科學化的需要,正確地運用教育評價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中,教師更應堅持因材施教,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及時肯定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激勵他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自我檢測、自我評價的能力,對自身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認知能力及行為能力作出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每位學生做出一月一評,建立學習月表,每個月先由學生、家長分析自評后,再由教師填寫,然后反饋給學生。內容包括:學習熱情、課內參與、口頭作業、筆頭作業、課文背誦及課外閱讀等。這一評價體系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評價中求進步,在進步中得到更好的評價,獲到了良好的激勵效果,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英語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教學的主體,強調對語言規則的解釋、理解和反復操練,而忽視讓學生自己到語言實踐中接觸、運用和歸納語言規則。在自主性的英語課堂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選擇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真實性的語言教學材料,給學生以明確的學習任務,并以任務為中心,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交流活動,并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和鼓勵。同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估測學情,注意學生間的層次差異與課堂提問技巧,鼓勵學生主動、踴躍、大膽發言,巧妙地化難為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夏慧賢.當代中小學教學模式研究[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袁金華.課堂教學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4]魏所康.主體教育論[M].河海大學出版社1999.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 (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801) 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