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換莉
【摘 要】學校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被教師或學校領導認為是所謂的“差生”或“后進生”,即是在班上學習較差,進步很慢的學生。他們主要表現為:基礎差,上課不專心聽講,精力不集中、反映遲鈍,接受能力差、平時作業靠抄襲來完成任務,考試經常掛紅燈、學習方法不得當、學習沒有積極性等,后進生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客觀現象,是教育教學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但長期下去,也就影響到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這對他們將來的人生道路產生了很大的負而影響。因此,分析后進生的成因,對提高后進生轉化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后進生;中學教學;調查分析;內外成因
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后,所有的小學畢業生都無條件地升入初中學習,由于學生個體差異、初中教材內容的加深、教學要求的提高、學習方法的改變、外界因素的干擾等多方面的原因。學生兩極分化的現象特別嚴重。在數學方面尤為突出。優生在不斷減少,后進生在逐漸增多,而且隊伍越來越龐大。如果教師不及時引導,定會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所謂的后進生,即是在班上學習較差,進步很慢的學生。他們主要表現為:基礎差,上課不專心聽講,精力不集中、反映遲鈍,接受能力差、平時作業靠抄襲來完成任務,考試經常掛紅燈、學習方法不得當、學習沒有積極性等等。
后進生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客觀現象,是教育教學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但后進生并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他們所特有的年齡特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教育條件下造成的。本人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中學數學導致學生后進的原因。
一、“后進生”之“后進”的內在因素調查分析
1.智力因素分析
“后進生”智力因素的缺陷是指他們在認識過程活動中的能力較差。如感覺不靈敏,觀察力較弱,記憶力不強,思維水平不高等等,這些缺陷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只要某方面出現缺陷,將會產生連鎖反映,影響智力的發展,使其成為“后進”的因素。
2.非智力因素分析
“后進生”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是指他們個性心理品質方面出現障礙或病變,如性情懶惰,性格孤僻,意志軟弱,怯懦自卑等等。這些病態的個性心理,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阻礙智力的發展,使其成為“后進”的因素。
3.二者的關系分析
以上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同一個心理活動的兩個方面。學生在進行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智力活動時,必然有一定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特征存在,如果在個性心理方面出現障礙,必然會影響認識活動的質量,造成能力的薄弱,不利于智力的發展;另外,智力活動的異化,認識能力的薄弱,又必然會妨礙個性心理品質的優化,出現新的心理障礙或病變。二者就是如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成為“后進生”之“后進”的內在原因。
二、主觀因素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不能用數學語言復述概念,公式,定理。而且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不看課本,所以很難說明概念的體系,概念與概念之間聯系不起來。例如:整式這章的學習中,這類學生對多項式的次數就不知道怎么確定,搞不懂常數的系數與次數到底是多少。
2.學生自學能力差
不能找出問題的重點和難點,不能回答教材中敘述的問題,說不清楚哪些掌握了,哪些沒有掌握;同時也提不出問題,不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題;閱讀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擾,讀書被動,無自覺性。例如:在學習了對頂角的概念后給出了這樣一個判斷題,一個角的兩邊與另一個角的兩邊分別在同一直線上,那么這兩個角是對頂角。這類學生就認為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對對頂角的概念理解的不透徹,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分析這個題目。
3.課堂缺少答題的積極性
對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布置的練習漠不關心,若無其事。解題過程沒有步驟,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不肯動腦筋,總是漫不經心,避而不答。
4.對教師布置的練習、作業不復習
不愿弄清所學的內容,馬虎應付,遇難不究,抄襲了事,不能說明解題的依據,不能說出這些作業是哪些知識點的運用,不想尋根問底;解題時不遵循一定的步驟,解題過程沒有邏輯性。在實習時,我所帶的班級剛剛開始接觸幾何,要他們把一道簡單的幾何證明題完整的,有邏輯的寫出來是很困難的,即使有的題目你講了很多次,或是在旁邊不斷的提醒,也不能達到你的要求。為什么呢?歸根到底還是他們沒有正確的理解所學的內容,所以就不能正確靈活的運用定理、公式,只會死搬硬套,抱著一種瞎貓碰死老鼠的心態。
5.不重視考試,缺乏競爭意識
抱著反正我不會做、可有可無的態度參加考試。不愿認真復習、馬虎應付,考場上“臨時發揮”。
6.抗挫能力差
7.存在較強的自卑心理和較強的依賴心理
“后進生”普遍具有厭學、自卑、畏懼、孤僻、依賴的心理。
三、客觀因素
1.家庭的因素
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職能,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思想品質、性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必然要從家庭著手。
(1)家庭中的主觀因素:有的家長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方法不正確。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有些家長忙著賺錢,對子女的學習漠不關心;或者有的家長對子女過于溺愛;或過于嚴厲,寬嚴失度;還有一部分家長只養不教或重養輕教,忽視對子女的道德規范和學習生活進行關心、教育和指導,最終導致孩子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與不學都無 所謂,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認識產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性,論為后進生。
(2)家庭中的客觀因素: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歷經深刻的變化。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家庭穩固程度逐漸下降,父母不和,甚至離異或者由于突然遭遇家庭變故,使子女失去父愛或母愛,變成單親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強烈反差,使孩子的心靈受創,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產生心理障礙而淪為后進生。
2.學校的因素
(1)學校環境的因素:學校在“應試指針”的指揮下,片面追求升學率,只重智育,忽視德育,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過程,再加上班級環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并受從眾心理的影響,使學生的品行發展滯后,思想觀念偏差,養成不良行為習慣,淪為后進生。
(2)教師的因素:個別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價值觀,理論修養不夠,缺乏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沒能較好地把握教育時機,違反“一致和真誠”的教育原則,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不尊重體諒;甚至動輒訓斥、挖苦、嘲諷、體罰,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學生因受脅迫、恐嚇導致師生關系惡化,產生逆反心理或心理障礙,從而無法正確對待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最后淪為后進生。
3.社會的因素
改革的大潮中,受市場經濟利益誘因的影響,一些市場主體(經營者)為追求經濟利益采用不法經營段對未成年學生產生較大影響;加上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因此容易受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不良行為習慣。同時社會上不良的文藝作品、黃色書刊、暴力錄像影視片等不良文化作品對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基于上述主客觀原因,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及表征的后進生,從而使整個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變得更加復雜艱巨。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重構.霍力巖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美]joel.kinheloe.多元智能再思考.霍力巖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3][美]LindaCampbellBruceCampellDee.Dickinson.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王成全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