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華
[摘要]目前我國建筑能耗僅次于工業位列第二,為了更好地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持續推動綠色建筑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文章分析了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綠色建筑;問題;對策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92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脆弱的今天我們更加注重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性。但隨著城鎮化和城市化步伐不斷地加快,綠色建筑所占比例還十分有限。
1綠色建筑發展現狀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入“綠色建筑”的概念,2001年開始進行探索和小范圍的推廣及應用,在“十二五”期間,綠色建筑無論是在科學研究方面還是在示范推廣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為規模性推廣奠定了基礎。在這之后國家出臺了關于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并實施了“100項綠色建筑示范工程與100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在2012年我國達到了3500萬平方米的綠色建筑建筑面積。從統計來看,綠色建筑節約運營成本且節約資源。但需要增加建設成本,從經濟投入方面來看綠色建筑技術對我國傳統建筑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但同時又促進了傳統建筑業的進步。我國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以前使用率和使用效率不高,采取綠色建筑示范以來對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都很多有益的嘗試。
綠色建筑技術的定義在2005年出臺的《綠色建筑技術導則》中不但給出了明確的定義,綠色建筑技術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而且對綠色建筑的施工,運營管理等方面都給出了指導性意見,把原有的分散的關于綠色建筑基礎措施進行了統一,使綠色建筑從研發環節到應用環節都有了明確的體系化的方法。自2006年6月1日起實施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該評價標準規定了六大指標。每個指標下,滿足一定的項數即可由低到高被評為一星級、二星級或三星級綠色建筑。2015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加嚴格、內容更加廣泛、實用性更強”。
2綠色建筑技術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21技術應用成本較高
我國的綠色建筑成本投入相對較高,而且前期的示范項目投資巨大,使人們認為綠色建筑是生態環保型建筑,環保建筑即“貴族建筑”。因為綠色建筑采用的都是新技術,使用得也是新設備,這都使初期成本增加,比如云南大學實驗實訓大樓,按綠色一星標準設計,單位造價約為2727元每平方米,建設成本增加360元每平方米。現實中科技含量高,成本投入大的綠色建筑并沒有受到人們的追捧,建設單位尤其是商業樓盤的開發商因為沒有經濟利益,很難愿意為其增加投資,這就阻礙了綠色建筑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和推廣。
22技術研究與創新不足
國外的綠色建筑發展時間長,且已經有了大量成熟的技術和產品及經驗,我們要向外國學習他們的先進之處,又不能照抄照搬的應用在我國。不能只簡單地用“拿來主義”,還應該根據我國經濟與自然環境條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使國外的先進技術本土化,避免因水土不服形成硬傷。我國幅員遼闊,氣候條件千差萬別,綠色建筑的投入產出與“綠色效應”不盡相同。綠色建筑技術的選擇與應用需要因地制宜的實行一地一策,乃至一樓一策。而這方面的研究與創新投入明顯不足,成果不多,集成度不高,導致社會的認同不夠和綠色建筑技術推廣應用緩慢。
23產業化水平不高
基于我國目前的國情和國家政策,我國有迫切發展綠色建筑行業的需要,但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環保經濟產業鏈,綠色建筑的設計建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各個行業的相互配合,比如對廉價高效的綠色建筑施工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與推廣應用以及綠色建筑社會服務機構及市場的培育、配套激勵與約束政策等,只有這些因素都跟上綠色建筑發展的步伐才能在我國深入地推廣綠色建筑,不應走高投資,慢回報的高端道路。
3綠色建筑技術發展的對策研究
(1)根據我國不同地區或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及自然環境承載能力、建筑物類別等因素,對不同的城市的新建綠色建筑和對既有建筑改造進行統一規劃和分類指導。分階段按照不同的層次有計劃的逐步推行實施綠色建筑標準。加大投入支持和鼓勵設計、施工及材料生產產業及服務行業的健康發展和技術創新。加強人才培養力度,著力培養一大批綠色建筑行業專業和創業人才隊伍。從不同層面推動建設綠色建筑,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2)因地制宜地推進綠色建筑技術的推廣應用。但對于國外的先進技術我們不能照抄照搬,應該因地制宜,根據我國和各地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具體的基礎操作。要根據不同地區氣候及原始建筑特點與類型來建設,不能把一個地方的技術手段照抄照搬到其他地區,比如北方少雨較干旱,房頂大都是平的,為了秋季方便晾曬糧食,而南方多雨,在房頂不便于晾曬東西,且為了雨水能快速地留下來不侵蝕房頂,便把房頂修成了尖頂,我們不能把南方的建筑技術照搬到北方,也不能把北方的建筑技術拿到南方,所以我們要因地制宜。
(3)加快建設綠色建筑的法律法規。完善關于綠色建筑的法律法規,確保綠色建筑的質量。從設計、施工、建筑材料生產等環節抓起,用法律來規范綠色建筑建造和運營管理的各個細節,建造綠色建筑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只有從開始做好每一步,才會在后面實施的過程中越來越規范。
(4)要做好建設監督工作。做好綠色建筑技術推廣和法律法規制定的基礎上還應做好對綠色建筑專項審查和專項驗收工作,要在立項、施工、驗收和運營管理等環節都做出詳細的規定并進行有效控制和動態管理。對不符合規定的綠色建筑要有相應的措施。
(5)推進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根統計,我國現有各類建筑建筑面積500億平方米,綠色建筑面積僅46億平方米。對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還任重道遠。2016年8月1日起將實施《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GB/T51141—2015。如何實現設計綠色、建造綠色、使用綠色、運用管理綠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通盤考慮。通過制定適宜的設計標準、施工標準、評價標準、檢測標準、運營管理標準引導和規范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實行合同能源管理、繼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產能、買賣碳排放權配額、稅收激勵等政策和措施推動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通過加強產業融合和建立完善的社會服務市場推進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實現由量到質的飛躍。
4結論
綠色建筑技術是傳統建筑技術的進步,也代表著我國在轉型道路上在不斷前進的進程。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還要不斷地進行創新,爭取早日探索出一條適合國情的經濟高效的綠色建筑建造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建文,符攀超株洲市建筑兩型化審查標準探究[J].城市地理,2015(24)
[2]胡家僖,張蕊,張云娟,等海南省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J].建設科技,2015(22)
[3]王文萱,唐潔兩型社會背景下長沙市綠色住宅發展戰略研究[J].建設科技,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