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峰
【摘要】本文說明了初中生物課堂愉快教學激趣的六種方法,提出不斷地變換形式,創造新意,在教學方法上想辦法就一定能吸引學生,使學生對上生物課產生濃厚興趣的觀點,從而對新形勢下初中生物教學與探究性學習做出初步探索。
【關鍵詞】生物課堂 愉快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35-01
筆者申請《初中生物課堂愉快教學研究》經江西省撫州市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研究與實驗基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順利通過,獲準立項,經過近幾年的實踐研究,獲得一些進展。本文僅就課堂愉快教學的激趣方式、方法,談談個人的看法和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幽默、戲劇性教學語言對學生課堂愉快氛圍的激化。
電視中幽默、戲劇性相聲小品藝術的精采語言,足以讓我們數十年過耳不忘。因此,成功的幽默、戲劇性教學語言以其新、奇、短的特色,營造愉快空間,足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講心臟的鍛煉與保護時,心臟是人體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一旦有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否則,“你與心臟開玩笑,它可能不太生氣,但它一旦與你開玩笑,就怕你不會出氣了。”學生一聽哈哈大笑,但笑過之后,此部分知識在大腦之中,留下深刻印象,又如,在講授食物營養成份水的作用時,中央電視臺的廣告語“水是生命之源”的引入,也足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語言布白藝術的運用對學生課堂愉快氛圍的激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設置暫時性的知識“空白”,起到“吊學生胃口”的作用,使學生急于填補,產生使“空白”完整、完美的欲望,從而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血清與血漿之間區別時,我先介紹血清是血液凝固之后的周圍的液體,血漿是血液沒有凝固時上層的液體,它們顏色完全相同,但成份有所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又如,講述皮膚結構時,用小刀劃破皮膚有時會出血,有時又不會出血,這是為什么?通過這些問題的布白,強烈地吸引學生去思考,去看書,查資料來解答問題。當然中途學生會出現“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這時興趣會下降,老師就及時指點,最終使學生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產生成功感,進而更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對學生課堂愉快氛圍的激化。
認識事物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直觀的感性刺激作用,有助于理性的認識與掌握。教學中有一些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一時很難理解,此時在課堂上,我盡量采取一些具體、形象化的比擬來給學生講解,發現效果不錯;如,在講解關節結構時,關節面為什么會形成關節頭、關節窩的形狀,用家中沙發的萬向輪打比方,學生就很好理解;又如,在講述新陳代謝的知識時,以自然界的新舊更替來打比方,也有利于學生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收集介紹難記知識的特殊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課堂愉快氛圍。
中學生物知識中,有一些知識比較難記,學生容易搞混記錯。如,心臟血液的流向,是由心房至心室,學生可能會記反了,為此,筆者用學生放學回家打比方,講回家時,先回房子再進臥室,按先房后室的規律,這部分知識就比較容易記憶;又如,在講述動脈(靜脈)與動脈血(靜脈血)的區別時,可用自來水打比方,將動脈(靜脈)比著自來水管,動脈血(靜脈血)比著管腔內流著的水,水管和水是兩種東西,沒有實質性的聯系來說明動(靜)脈與動(靜)脈血之間沒有聯系。
五、多媒體PPT教學技術的運用
課堂教學中,多媒體PPT教學技術的運用,有著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優勢教學效果,因為它能夠把生物學中非直觀的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結構、現象、形態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直觀的展示出來,也可以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更可以把靜態的過程動態化,使學生學的是“活”生物而不是“死”生物,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血液循環時,多媒體PPT教學將整個循環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講述生殖系統精細胞與卵細胞的結合過程與胚胎的發育過程時,多媒體也表現得一清二楚,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師教得舒心,效果非常好。
六、課堂實驗教學對學生課堂愉快氛圍的激化。
生物實驗是對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一種很好的手段,對于學生親手嘗試課堂知識,鞏固課堂知識有重要的作用,如在講述眼睛的結構時,模擬眼球成像的實驗對于講述理解眼睛的結構,效果非常好,又如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的實驗,對于理解血液循環及毛細血管特點也有非常好的作用,課堂上講了理解不了的東西,經學生動手觀察,一點就通,事半功倍,效果驚人。
總之,生物課堂愉快教學激趣方法很多。愉快是人的共同心理,在愉快的心態下學習,既輕松又容易接受,其實教無定法,只要刻意創新,將激趣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不斷地變換形式,創造新意,就一定能吸引學生,使學生對上生物課產生濃厚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21世紀中學生物、地理創新實驗教學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2]《高中生物課堂激趣法的運用》,高華山,江西萬安中學,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