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閣 陳成
【摘要】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是機械、材料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并且應用范圍廣、實踐性強等。本文對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針對學生和該課程的特點,對該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探討。得出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并且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現場實踐能力。
【關鍵詞】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 教學改革 實踐
【基金項目】長江師范學院資助項目(2015XJXM25)。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45-02
1.前言
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是高等院校機械、材料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涵蓋范圍廣,實用性強,對以后學生走向科研或者工作崗位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該課程主要講述了材料的一般力學性能、微觀結構、熱處理及零件的選材及工藝等。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典型零件材料的性能、熱處理、選材及工藝等。這就要求該課程不僅要有理論教學還需要有大量的實驗課程。但目前該課實驗課程較少,甚至沒有。這樣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要,以至于對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這門課程的探索和研究非常重要。
2.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對實驗課程忽視
很多老師把時間基本都花費在備課上面,很少的時間用在設計實驗課上。學生、老師對實驗課不重視。另外一個是對于僅有的少數實驗課的上課模式,還采用的按部就班的模式。就是按照老師的指導一步一步的去完成,不僅減少了學生的創新性,而且整個過程按照老師的指導做下來,不會有深刻的印象,很容易被遺忘。
2.2 教學方式單一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枯燥,再加上本門課程記憶性的知識比較多。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生不好好聽,老師沒有興趣講等。這樣就會引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反感,降低學習效率。
2.3 缺乏實踐性,學習的目的性
本門課程實踐性比較強,學生對現場了解也比較少,甚至沒有了解。只聽課堂上的知識,很難與實踐聯系起來,難于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外學完這門課程之后,不知道這些知識用在什么地方,缺乏目的性。這樣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都會很低。
3.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教學改革的措施與方法
3.1 實驗課程的改革
實驗課程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上課時學習的理論知識,可以使他們學習的知識很好的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等。
就目前普通高校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這門課程的學時來說較少,一般只有40個學時。以至于實驗課時更少,一般只有4個學時。這門課程是和實踐相關性很強的,需要做實驗去對理論知識進行驗證。一次實驗課學生只能按照老師說的步驟去做,還沒來得及去把自己的想法加進去,就下課了。所以實驗課時較少,應該多加實驗課時。有條件的話,理論課學完之后進行一次課程設計,對整本書學習的內容進行一次實戰。從選材到熱處理、加工、成型等整個過程進行一個自己的設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對學習的知識進行了實踐,而且也會增加學生的創新性。
3.2 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學方式上不能完全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要多采用教學錄像片與課本相結合的方法。例如講實驗部分的時候,可以通過讓大家先看教學錄像片對實驗設備的結構、型號及使用方法等有一個直觀的了解。這樣對下一步的講解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講解知識點時,可以和現場實踐結合起來講。讓學生一下就能明白,這個知識點是用在這個地方的。這樣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就會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3.3 理論運用于實踐
學習完這門課程之后,最好帶學生去生產現場進行一次參觀實習。讓學生對上課時學習的知識、設備有一個了解。在現場學生可以看到在學校看不到的東西,也會學習到在學校學習不到的知識。例如在現場看到熱處理工藝,就會想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熱處理工藝呢?這時學生就會想到淬火的目的、溫度及保溫時間,回火的溫度和保溫時間,試樣的厚度等。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讓他們自己進行一次熱處理工藝的制定,把熱處理后的試樣進行金相組織觀察及力學性能測試。最后看看是否他們自己是對的。通過這樣的參觀實習,讓他們知道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是有用的,是可以運用到實踐當中去的。這樣不僅會增加他們學校的興趣與積極性,還會增加他們的創新性。同時也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
4.結束語
本文從實驗課程、教學方式及理論運用于實踐,這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創新能力。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機械、材料類專業培養大量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邱旋.關于《機械工程材料》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71-73.
[2]張有強,羅樹麗,周嶺.機械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2:56-58.
[3]崔國明,李興霞.機械工程材料課程的實踐教學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11,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