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國毅
【摘 要】基于高中不等式特征及多年的教學實踐,作者闡述了高中數學不等式教學的五種策略:簡單回顧、生活引導、思維訓練、理清思路、合作交流,切實提高不等式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
【關鍵詞】高中數學 不等式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077-02
不等式是高中數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思路,掌握不等式的相關性質。不等式向來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能否學好此部分,關鍵在于能否深入透徹地理解不等式特征。這需要學生具備靈活的思維方法,同時還要掌握解題技巧。高中數學不等式教學也是對教師的考驗,教師必須善于把握不等式知識的靈魂,傳授給學生科學的解題方法,才能讓學生高效、輕松地學好。
一、簡單回顧,打好基礎
高中數學不等式知識項目相對復雜,不等式的性質相對較多,要想能夠順利解題,必須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實際的教學課堂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回顧基礎知識,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知識基礎。具體需要回顧的知識項目包括:不等式的定義、性質、特征等。教師先讓學生迅速回憶,然后叫學生回答相關問題。當學生對其中某一知識點的認識相對模糊時,教師要迅速補充或者找其他學生補充,向學生呈現一個完整、準確又科學的不等式基礎知識框架。
例如,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ac>bc。
如果 a>b,c<0,那么ac 不等式的傳遞性:如果a>b,b>c,那么a>c。 教師為了讓學生準確、完整地呈現出不等式的諸多性質,就得讓學生在腦海中回憶并初步形成印象,然后在此基礎上,加深對這些基本性質的理解。為此,教師可以設置幾道問題,要求學生判斷命題的真假,并說出原因。如: (1)如果 a>b,c>d,那么 ac2>bd2。(假) (2)如果a (3)如果a2>b2,那么a>b。(假) 學生根據之前回顧的不等式的相關性質,迅速地進入思維狀態,從而飛快地判斷出各個命題的真假。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得到了鍛煉,也對不等式的性質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二、生活引導,趣味教學 不等式作為一項數學知識,事實上同人們的現實生活、工作等密切相關。教師要善于將看似抽象的數學知識同簡單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利用生活情境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不等式性質、知識等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不等式知識的實際意義,從而更加努力地投入精力去鉆研、探究與學習。 比如,在正式進入不等式知識項目學習前,教師可以舉出一個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 如,某市出租車的計價標準為1.2元每千米,起步價為10元,最初的4千米計費10元。如果小明身上只有23元錢,而小明要去17千米的地方,那么小明至少得步行多遠呢? 學生聽到這一案例后,立刻進入了生活化情境中,將自己帶到了乘坐出租車的真實體驗中,從而進入思考狀態,帶著興趣和熱情來分析問題。 通過分析已知條件,結合題目中的未知變量,經過思考、分析,列出了一個不等式,建立起了已知條件與未知變量間的關系,并利用不等式的相關性質來解不等式。這樣就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 三、思維訓練,科學引導 數學科學學習的重點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思維技巧,能夠靈活地去思考問題、解答問題。不等式同其他知識模塊間有著密切關系,特別是同函數、方程以及解析幾何等之間都存在一定聯系,教師應該積極利用這些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來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不等式知識解題,做到舉一反三。 例如,已知x,y都是非負實數,且滿足2x+y-4≤0,x+y-3≤0。(1)求解不等式,并在平面坐標系中畫出其范圍;(2)求z=x+3y的最大值。 這看似簡單的題目,事實上涉及到多個知識點。它巧妙地將不等式的性質同平面直角坐標系、函數、方程等聯系起來。要想解答此題目,要求學生既要掌握不等式的相關知識,又要掌握函數的相關性質。 學生接到這一題目后,要先鼓勵學生自行解答,讓他們用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向學生一一呈現該題目的解題思路,讓學生抓住解題脈絡,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步驟一: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解不等式組,得出不等式的解集。 步驟二:根據不等式的解集,在坐標系中畫出范圍。 步驟三:利用x,y在坐標系中的關系,分析z=3x+y的值,找出最大值。 學生經過以上解題步驟的訓練,會形成一個思維過程,把數形結合起來,綜合運用數學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訓練的一個好題,在解題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不等式知識的理解,學會把不等式同其他知識點之間聯系起來,從而更加深入地學得知識。 四、理清思路,高效解答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要解不等式,最關鍵的是要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因此,教師要對相關的解題思路加以歸類,如,集合解題思路、數形結合思路、函數思想等,培養學生正確利用這些思路來解答問題的能力,從而讓不等式問題變得簡單易解答,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 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其中最為常用的方法為分類討論法,它通過分類討論來明確不同量、不同對象的所屬范圍,再根據要求確定分類標準,以此為基礎進行分類探討,防止出現漏項、重復選擇等問題。
對于此類題型,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分類探討法進行解答。根據題目中所給的已知條件,把|x-2|和|x-3|形成三大分類區間。具體的思路與解題步驟如下:
思路一:如果x<2,2-x+3-x=-2x+5>1;
思路二:如果2≤x<3,x-2+3-x=1;
思路三:如果x≥3,x-2+x-3=2x-5>1。
經過以上思路,逐步思考可以得出 |x-2|+|x-3|≥1,又因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不等式的解集并非空集,因此,得出a的取值范圍為 a≥1。
經以上逐步的討論分析,能夠最終得出問題的答案,求得a的取值范圍。這種逐步解答、逐步分析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的分類討論思維,也為學生的高效學習創造條件,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五、合作交流,比拼學習
數學學習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然而,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非天生就很強。這樣教師可以本著合作交流的原則,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彼此幫助,為學生創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氛圍,也就是說,采用合作分組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相互幫助、相互帶動的方式去學習、交流。這樣不僅能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也能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組,每組讓一名數學基礎較好、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對整個小組的領導,以推動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也要注意任務的分配與布置。為了能夠調動整個小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采用小組成員間比拼競爭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說,通過向各個小組學生提供一系列的不等式問題,鼓勵小組學生來互相競爭,解答問題,比拼誰的解題速度最快、最準確,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探究,對相對復雜、解題步驟較多的不等式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集中探討問題的解答方法,通過集思廣益的方式促進問題的解答。學生通過他人的意見,也能有所收獲,思路會得到進一步拓展。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能夠增進學生高效學習。
作為高中數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不等式的教學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思路,掌握不等式的相關性質。不等式向來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學生能否學好,關鍵在于能否深入透徹地理解不等式特征。這需要學生具備靈活的思維方法,掌握解題技巧。教師也要善于開創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多元化的學習條件,使學生能夠帶著興趣積極學習、主動探究,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惠淑.高中數學不等式高考試題分析與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