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芳
摘要:語文教師必須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讓他們自由的飛翔。這就需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需要創設口語表達情境,給學生交流的機會;需要拓展小學生的知識面,給學生飛翔的翅膀;需要發動小學生多交朋友 ,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需要鼓勵學生持之以恒的努力,不因挫折而放棄。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才能讓學生主動張嘴,說話。
關鍵詞:口語表達;平等;自信;情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162-02
如果青少年羞于開口講話,特別是在公眾面前羞于講話,就如花朵只能含苞,不能綻放。一個人有再強的能力,但是不能有效的表達,他的能力最多能展現出30%,可見口語表達的重要性。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講: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培養口語表達能力,也要從小學時抓起。
情景一:星期二的課間十分鐘,本來是非常愉悅的時光,但上節數學課留下的課外作業,自己一個題都不會做,王小軍怯生生的向同桌請教,同桌講解了很久,但自己仍然沒有聽懂,同桌給了自己正確的答案,過程卻沒有明確的邏輯,讓自己找不到解題的方向。
情景二:星期四的體育課,老師引導學生做完準備活動后,安排了游戲活動。李思瑤在前一天晚上看電視的時候,從電視里看到了一個3個人的游戲,自己非常想玩,于是向老師和同學建議玩這個游戲,可是自己說了幾遍規則,老師和同學仍然沒有明白怎么做,最后不了了之,讓李思瑤一節課都沒有心情。
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欠缺,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山區的農村學校,這種現象尤為普遍,與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全方位的人才差距甚遠。縱觀這些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學生害怕老師。家長常感言:現在的學生在家不怕父母,在學校卻很怕老師。學生怕老師,這是一種不和諧的社會現象。教育中的個體是平等的,但由于師生之間的角色關系,造成了師生之間事實的不平等,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口語表達。老師在上課時一旦發怒,說話語氣嚴厲,聲音響亮,帶有責備不滿之意,那么學生則被嚇得不敢說話了,教師上課的態度往往會影響學生表達的欲望。
(2)學生缺乏鍛煉口語的機會。現在的少年兒童多為獨生子女,留守兒童居多,在家只有爺爺奶奶陪伴,代溝差異很大,兒童不愿和爺爺奶奶說話,影響了正常的口語表達的機會,以致在同齡人面前不能正常表達自己的意思。學校里的"嚴師",更是堵住了學生的嘴。
(3)學生不敢開口講話。缺乏知識,學生腦里沒有"墨水",沒有水源,也就沒有源源不斷的語言。課堂上只注重知識的學習,沒有為學生積累生活中的語言,學生之間也就沒有正常的交流,課堂里"鴉雀無聲"就代替了爭先恐后的局面。
缺乏自信,學生心里沒有"墨水",沒有水源,也就沒有源源不斷的能力。重知識的教育現狀,導致學生的心理畸形發展,到了年齡越高的青年時期,表現得越發明顯,原因在于學生從小沒有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封閉了心靈,閉上了嘴巴。
(4)學生缺少朋友一個優秀的朋友,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小學生之間,只有課后的玩耍,沒有朋友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幫助,這既與學生的心理有關,教育引導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沒有做好引導學生育人的功課。
學生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的鍛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機制保障和長期鍛煉。少年兒童在學校的時間最長,學校教育是一個良好的平臺,完善教育機制,探尋教育方法,充分利用課堂教育的機會,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1.走進學生的心靈,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古人云:"誠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形"、"意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徹底消除心理方面的障礙,教師應針對具體的情況,樹立教師正確的學生觀,走入學生的心靈,與學生建立一種真正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從不愿說到愿意說 。只有與學生真誠相待,學生才會向你敞開心扉。
1.1 教師應以和藹可親的態度、溫柔委婉的語氣、鼓勵性評價組織教學,營造一種輕松的、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覺到面前的老師是可親近的,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想說的說出來。
1.2 教師也應走進學生的生活,和他們一起玩耍,一起游戲,一起鍛煉,一起比賽……消除師生距離,幫助學生克服膽怯,缺乏自信的困擾。
1.3 教師應與學生作心與心的交流,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從興趣愛好、內心秘密、傷心事、煩惱開始,真誠地向學生表明自己是老師,也是朋友。
2.創設口語表達情境,給學生交流的機會
2.1 激發學習的熱情。學習熱情的培養,來源于課堂氛圍。新的課改要求,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讓課堂活躍起來,同學興奮起來,甚至為了不同的觀點辯論起來。如何達到這種課堂效果呢?首先,教師應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師生之間要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關系。其次,教師應理解學生,在教學中給學生多一些表揚與鼓勵,少一些批評與懲罰。再者,多給小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語言大師,名人軼事,借助榜樣的力量來激發小學生學習的興趣。
2.2 創設口語情境。"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依托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明白自己觀點的重要;根據課本內容,讓學生對某個人物進行評價,表達自己對某個人物的敬佩、仰慕或厭惡;在課后總結的時候,鼓勵、引導學生總結出本課知識。創造性地為小學生說話的能力培養搭建平臺,引導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鍛煉能力。
2.3 把口語表達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每一節課都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語文課堂尤其如此。
星期一的語文課,學習的是《日月潭》。老師請一個同學起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中的一段內容,很多同學舉起了手,老師看了一下袁逸,袁逸怯生生的舉起了手。老師:請袁逸同學為我們有感情的朗讀這段內容。袁逸站了起來,開始聲音很小,后面聲音越來越大,感情色彩越來越豐富。老師:"袁逸同學讀的好嗎?""好""好"…,老師:"請大家給與掌聲為袁逸同學加油",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袁逸坐下后,心里美滋滋的,老師為他投來了贊許的眼光。在隨后的課堂時間里,袁逸主動回答了幾個問題。
2.4 利用各種活動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勝心強,要抓住這一特點開展活動,抓住"六一兒童節"等時機,鼓勵學生開展朗誦詩歌、講故事、表演相聲、小品、繞口令等;利用課堂舉行"百科知識"競賽,鼓勵學生介紹生活小常識,引導學生進行專題辯論;在每單元的口語交際訓練中,至少要用兩節課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演說,使每個人都能得到鍛煉。實踐證明,這些活動既為學生語言表達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又極大地調動了他們語言表達的積極性、主動性。
3.拓展小學生的知識面 ,給學生飛翔的翅膀
在課堂教育之余,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摘錄一些佳詞佳句,并能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熟記和背誦。引導小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從課外閱讀中收集、摘抄優美詞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積累佳詞佳句;引導學生都建立摘抄本,要求每位學生每周摘錄十句佳詞佳句,并能理解其意、靈活運用;每個月組織一次評比,以獎勤促懶,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要求小學生做個有心人,平時注意觀察、積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諺語、對聯、歇后語,甚至簡短絕妙的廣告詞、精煉的標語、告示等,拓展小學生的知識面。
4.發動小學生多交朋友 ,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
朋友越多,交流的機會越大。發動小學生在本班中交朋友,讓小學生在交朋友的過程中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教室前排的小學生和后排的小學生交朋友;學習好的小學生幫助學習差的小學生補習功課,和學習差的小學生交朋友;生活條件優越的小學生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小學生,和有困難的小學生交朋友。發動小學生在本校中交朋友、在校外親戚和鄰居中交朋友。
5.鼓勵學生持之以恒的努力,不因挫折而放棄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要練就一副懸河之口,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古希臘有一位卓越的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年輕時有發音不清、說話氣短、愛聳雙肩的毛病。最初他的演講很不成功,以致被觀眾哄下了講臺。但德摩斯梯尼沒有因失敗、嘲笑、打擊而氣餒。他一方面博覽群書、積累知識,一方面他又刻苦練習。為了練嗓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誦,迎著呼嘯的大風講話;為了克服氣短的毛病,他故意一面攀登,一面不停地吟詩;為了克服聳肩,每次練習口才時他都在自己的雙肩上方掛兩柄劍,劍尖正對雙肩,迫使自己隨時注意改掉聳肩的不良習慣。他還在家中安裝了一面大鏡子,經常對著鏡子練演講,以克服自己在演講中的一些毛病。經過苦練,德摩斯梯尼終于成了世界聞名的大演講家。"寶劍鋒自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德摩斯梯尼的故事是學生生動的一課。
6.結束語
雖然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是一項長期的過程,但是經過我們百折不撓的努力,相信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實踐中一定能得到鍛煉提高,相信學生在蔚藍的天空下一定可以飛的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