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教育關系到一代新人的成長,緊系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強調家庭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強化家庭教育的職責,對教育界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家庭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本文試圖從家庭教育的再認識入手,分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探討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不足之處,請同仁批評指正。
一、家庭教育的再認識
作為全社會進步動力的家庭教育,需要重新認識和定位,這個定位就是:家庭教育是基于家庭活動與家庭成長而展開的全民自我做主的終身學習和相互影響。這樣的理念包括了六個要點:(1)基于家庭活動與家庭成長;(2)全民性;(3)自我做主;(4)終生性;(5)以學習為中心;(6)互動性,教育是通過相互影響和激發來實現的。事實上,每個成功的父母都來自學習,在為人父母這個問題上,每個父母都是“學生”,都在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轉變角色、調整地位,從而獲得共同的進步與成長。
二、正確理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
1.同一性
就教育的最終目的而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安全地成長,擁有廣博的知識、良好的素質、獨特的個性、健全的人格,成為自食其力、服務社會的合格公民。就教育的方法而言,父母和家長都希望營造溫馨和諧、自由寬松、舒適友善的教育環境,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春風化雨的育人效果。
2.矛盾性
就教育的長期性而言,家庭教育是持續終身的,帶有明顯的連貫性和延續性,所謂的“家教門風”即是具體表現,而學校教育帶有一定的階段性;就教育理念而言,家庭教育更強調自主、自立、自覺,即“私德”教育,學校教育則強調整體規范,即“公德”教育;就教育觀念的側重點而言,家庭教育更傾向于個人生活方面的自主發展,評價標準的主觀性比較強,很難通過量化考核達成統一,學校教育則有相對客觀的評價標準。如果家長與學校在這些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很容易讓孩子在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前無所適從。
3.協同性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互為補充。一方面,家長應該積極配合學校的管理、老師的要求,積極參與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為師者也要借鑒為父母者的優秀經驗,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
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1.以愛育愛,以身作則
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親相愛、和睦相處,會讓孩子感到安全、舒適、放松。家庭中的身教遠遠大于言傳,不學習、不讀書、不勤勉、不敬業的父母反而要求孩子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孩子在內心是很排斥甚至藐視的。
2.父愛如山,無可替代
很多時候,父親的愛與陪伴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父親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很多他人無法取代的優勢:一是善于傾聽,而不會急于指責或抱怨,能夠比較寬容地對待他人;二是會給孩子適度的自由,很多孩子其實都喜歡和父親一起玩耍,“散養”的效果比“圈養”或“放養”要好很多;三是善于解決問題,男性所特有的思維敏銳度、條理性和前瞻性,會給予孩子很多建設性的建議;四是善于設置適當的規矩,幫助孩子樹立原則意識和規則意識;五是善于控制情緒和情感,經常與父親交流的孩子情緒更穩定、更自信;六是樂于接受新知識、開拓新視野,有利于幫助孩子完善思維模式、培養興趣愛好、拓寬認知渠道。
3.因材施教,及時肯定
不同孩子的天性、氣質、興趣、特長都不同,家長要善于觀察和發現孩子的特點,采取合適的手段,給孩子留下成長的空間。學業成績固然很重要,但成績不是考量一個孩子進步與否的唯一標準,孩子在各方面的每一點進步,我們都應當給予及時的肯定,作為父母要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4.學會示弱,適當放手
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獨立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他們開始嘗試挑戰父母師長的權威,渴望享受掌控一切的樂趣。家庭成員的認同感,有利于父母與孩子達成一致目標,共同努力。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父母不要試圖包辦、掌控、指揮孩子的一切,該放手時要放手,因為他總有一天要長大成人。必須培養孩子具備一些必要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在實踐中塑造性格和品質,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龍應臺說:“孩子你慢慢來。”家庭教育其實比學校教育更加任重而道遠,無論為人師或為人父母,我們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陳建翔.家庭教育不該淪為學校的附庸[N].中國教育報,2015-4-24.
作者簡介:王玉,男,生于1977年8月,山西文水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