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 生活區域作為一種教育游戲活動,受到了孩子們的普遍歡迎。怎樣設置和實施幼兒園小班生活區域活動,對孩子發展,尤其自理能力提高是至關重要的。通過以往實踐和體會,作者通過制定小班生活區的目標、計劃、提供活動材料、如何運用多種方法引起幼兒參與興趣,提高自我服務能力,通過嘗試新的做法,轉變教育觀念等方面闡述小班生活區的設置與實施。
關鍵詞: 小班 生活區域 設置 實施
小班幼兒生活能力差,依賴性強。小班教師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照顧、指導、幫助他們。如何真正有效地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就成了小班教師急需解決的頭等大事。通過對班內孩子的觀察、了解和以往經驗的積累,我決定從開設小班生活區為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一個窗口。如何設置和指導幼兒進行生活區游戲呢?
1.制定生活區的指導目標
(1)學會自己穿衣服,并幫助娃娃穿衣服、疊衣服、將衣服整齊地放在衣架上。
(2)學會扣紐扣,并愿意自己扣紐扣。
(3)會自己熟練地用小勺吃東西,知道吃的時候不能掉,注意衛生。
(4)幼兒能手眼協調地做一些精細活動,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5)在游戲中想出多種方法玩自己喜愛的物品。
2.根據目標制訂出生活區的活動計劃及提供活動材料
《我來幫你穿衣服》通過給小動物穿脫衣服、繞毛線(給小貓、小魚穿衣服)學習穿脫衣服的能力,動作協調。材料:布娃娃、小衣服、小魚、小貓圖片及毛線若干。
《扣紐扣》學習扣紐扣的技能,練習手的靈活性。材料:扣鈕扣的舊衣服、蒙氏紐扣操作板。
《小娃娃喂食》圖形配對。材料:娃娃的樣子,嘴巴挖上洞、各種形狀泡沫餅干若干。
《動物穿板》練習穿洞和打簡單的結。材料:線、動物板若干。
《曬曬小襪子》練習夾夾子。材料:襪子夾子若干。
3.根據計劃開始一步步實現目標,并運用多種方法引起幼兒的興趣,提高自我服務能力
(1)采用游戲形式,在生活區激發幼兒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興趣。
在活動《布娃娃穿衣服》中,用兒歌學習穿衣服。我在生活區中給幼兒準備的材料是幾個布娃娃和幾件小衣服,我說:“今天我們來做個游戲,看看誰是娃娃的好‘爸爸、好‘媽媽,看哪個‘媽媽或‘爸爸會給娃娃穿衣服,而且要穿得又快又整齊。”以前小朋友穿衣服時,我教過他們一首穿衣服的兒歌:“抓領子,蓋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左鉆鉆,右鉆鉆,吱喲吱喲上房子。”小朋友一邊念兒歌,一邊給娃娃穿衣服,幾個能力強的幼兒很快就穿好了,而能力弱的幼兒雖然速度慢,但也完成了。小班幼兒年齡小,而且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在家里都是由成人包辦的,到了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時,很多自理能力方面的事情都不會做,如穿衣服,每天午睡前總會有許多小朋友說:“老師,我不會脫。”教師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枯燥的穿衣服編成一首順口易懂的兒歌,讓幼兒學穿衣服,不僅讓孩子學會了這方面的技能,而且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生活區中給《布娃娃穿衣服》,教師讓幼兒利用喜歡的角色媽媽、爸爸進行穿衣服比賽,幼兒就運用兒歌內容幫娃娃穿衣服。老師把較枯燥的生活自理技能變成一首首生動有趣的兒歌,幼兒樂意學,掌握得好,自我服務能力大大提高了。在喂小動物的過程中,有的孩子不注意掉了食物,其他看見的幼兒就會提醒他,吃東西的時候不能掉,不能浪費糧食。在吃加點、吃飯的時候都很注意,接著盤子,不讓飯掉了。
(2)利用多種活動和教育手段,在生活中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
僅僅依靠區角活動是不夠的,我還利用多種活動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如進餐前后,午睡前后,戶外活動,季節變換等。例如:幼兒園中餐吃蝦,我們總是把幼兒的蝦殼剝去后給幼兒吃,既省心又省事,但這樣剝奪了幼兒學習、動手的機會,我改變了過去的做法,讓幼兒自己剝,在生活區他們既學到了本領,又有了食欲,可謂一舉兩得。以前我們下午加餐吃餅干的時候,怕幼兒不會將餅干包裝袋打開,都是將每包餅干都打開放在盤子里,幼兒只需直接吃就可以了,后來我發現每包小餅干的袋子上都是鋸齒形的小道道,這不正是鍛煉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機會嗎?從那以后,我們都鼓勵幼兒打開餅干包裝袋,有一小部分幼兒能將包裝袋打開,大部分幼兒不會自己打,通過教師指導有一小部分幼兒學會自己打開,有一些幼兒已經習慣了不愿意嘗試,每次都是試一、兩次打不開就會找老師,這時我們都會鼓勵幼兒再試一試,成功一次我們都為他鼓掌;實在打不開的,我每次都注意引導到生活區活動,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我班幼兒基本都能自己打開各種食品的包裝。小肌肉的靈活性明顯得到了提高。
(3)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
幼兒雖在同一個班,但是由于遺傳因素不同,生長環境不同,存在差異是必然的。因此,我們沒有要求幼兒達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兒由于父母過分寵愛,自我服務能力較差,意識不強,往往別人輕而易舉做完的事,他卻感到很吃力。對于這樣的幼兒,我們分析“對癥下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給予幼兒適時適當的幫助,使幼兒樹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
我們善于利用分組活動,進行個別指導,并注意投放適當的材料,引導幼兒參加活動。如請小手機能發育不太好的幼兒幫助小娃娃穿衣服,請大肌肉發育不理想的幼兒整理玩具,擺放娃娃。特別對那些動作快、接受能力強的幼兒,我們經常鼓勵他們關心、幫助別人或請他們做一些有一定難度的事情,如請他們當小老師教給一些能力較差的幼兒穿衣服、扣扣子;給小貓、小魚穿衣服的時候可以繞出花樣來,等等。使幼兒知道自己努力會做得更好,避免驕傲情緒出現。教師只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個別差異,因人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4.嘗試新的做法,轉變教育觀念
(1)活動內容由老師喜歡變為幼兒喜歡。
以往游戲內容總是由老師定,例如:提供鞋墊、鞋帶練習系鞋帶的技能;提供紐扣練習扣紐扣;提供串珠子、線練習穿洞的能力……孩子們只是在老師安排下操作,麻木地一遍一遍練習。對于幼兒是否真正喜歡這個活動,老師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在一次無意中,我發現孩子們對玩娃娃非常感興趣,何不以此為主題開展一系列活動呢?開設了“給娃娃喂食”、“給娃娃穿衣”、“給娃娃做項鏈”、“給娃娃擦嘴”等一系列的生活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了吃飯、穿衣、擦嘴、洗臉等生活技能。大膽地嘗試和創新使師生都受益匪淺,孩子高興了,教師輕松了,本領學會了,何樂而不為呢?
(2)活動的材料由教師準備變為師生共同收集。
投放什么樣的材料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呢?通過觀察我發現越是老師準備的精心、漂亮的材料,幼兒越是不感興趣,讓幼兒感興趣的不是材料的外觀,而是一些與他們生活離得較近的、適合幼兒玩的游戲材料。于是,我與幼兒一起收集了雪碧瓶,進行制作,變成一個個娃娃,在瓶面上開了個口,當成是娃娃的嘴,用于“給娃娃喂食”的游戲。我還與幼兒一起收集了幼兒小時候穿過的舊衣服、舊襪子、舊鞋子、小毛巾、小杯子等許多幼兒自己的物品。幼兒對這些物品非常喜歡,在游戲時,把娃娃當成自己,玩起來很投入和逼真。另外,我們還結合季節,開展“為娃娃做菜”這一活動,讓幼兒自帶一些豆莢、花生等鍛煉幼兒的小肌肉,這一系列的材料的準備與投放,減少了教師許多的麻煩,抽出許多時間引導幼兒游戲。
(3)游戲的時間以不變為變。
在組織幼兒游戲時,一般都有一個較固定的時間段,但光靠游戲的時間幼兒能提高多少呢?在游戲中時間少,教師指導的面太小,一次活動下來,老師只能顧及少數孩子的指導,大多數孩子都是自由玩。針對這一情況,我將幼兒生活區的內容貫穿于幼兒一日活動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有針對性地組織幼兒開展活動,這樣鍛煉的機會多了,老師指導起來也能做到全面有序。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嘗試,幼兒對生活區游戲越來越喜歡,自理能力無形中提高了許多,綜合游戲的能力得到了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