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楊
【摘 要】美術教育的模式在不同的年代中不斷更新,其中,創新性是關鍵性因素,如何創新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和深化的課題。本文主要通過總結中小學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分析當前美術教育的背景以及學生的特點,提出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應注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關鍵詞】中小學美術;創新思維;發散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215-01
一、創新思維能力在美術教育中的具體表現
如何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發掘創新性,大致可分為兩種創新方式:一種是思維上的創新,另一種是表現手法上的創新。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體,最常見的是做范畫等方式,這種以經驗為基礎、以知識和技能傳授為根本的線性教育模式,重視知識的接受與積累。創新思維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可通過被動的傳授和主動的學習方式獲取,而創新思維可以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并且是知識進化的動力。但是創新思維不一定是天馬行空、毫無目的、無規律性的表達,而是依據在現實生活,在具有自然美與社會美的世界里不斷地轉化、提取,形成創造性思維。對顏色的提取、對形象的抽象概括和變形等都是根據現實生活的改編。
美術傳達情感,而表現方式并不是固定的思維模式。不同的材料、表現手法傳遞出的情感各不相同。在中小學的美術教育中,學生可通過嘗試不同的材料或通過對不同材料的重新整合與分割,創造出更有創新性的表現手法,例如接觸版畫時,我們往往會選擇傳統的材料——木刻版畫和油墨。結合中小學生的特點,他們往往在用木刻版和刻刀時,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堅持完成一副完整的作品,這時候我們就會引導學生在表現材料和工具上尋找突破口,選擇更為輕便和靈活的材料來代替傳統的木刻版畫,例如利用輕盈的泡棉紙、粉印版畫或者是pvc板來替代。學生在接觸平面繪畫時,習慣于用色彩筆、油畫棒、水粉等常見方式來表達對象的造型和色彩,但是不利于三維立體空間的想象。將二維平面造型轉化為三維立體空間,可通過轉變材料,用可以塑形的超輕黏土或陶泥等替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在中小學美術課堂中,通過嘗試接觸不同的材料和方式,重新整合、利用不同的資源,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
二、創新思維能力在當今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應用現狀
中小學美術教育在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方式上,要時刻體現教師的使命感。以下是筆者對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上東小學和外國語學校美術課教學聽課記錄的總結:
(一)以先進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效率。在上東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規范課堂紀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看各種主題圖片、聽辨聲音、觀看短片以及現場提問等方式,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互動方式等方面,都不斷給人意外驚喜,師生互動頻繁,現場氣氛熱烈,深受歡迎。
(二)對美術教學法運用欠缺。中小學美術創新式教學、合作學習教學法等課堂教學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差強人意。備課內容相對豐富,而工具材料準備單一、選擇性少,難以充分體現學生在表達方式上的創新性。對于課堂時間的把控與教學步驟控制有所欠缺,時間緊湊,難以營造一種合作、對話與創新的教學文化。
(三)教學場地的靈活性。美術課堂教學空間的擴展是不受課堂限制的。靈活地選擇活動場所,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能在校內進行,也可以走向校外。例如組織學生進行校園風景寫生,觀察大自然的形態美、色彩美、構成美等,或組織學生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并進行名畫臨摹活動等。事實上,學校一方面要注意學生安全,一方面時間有限,這樣的教學活動很難實現,從而限制了教學活動的多樣性。
三、中小學美術教育中創新思維能力與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方式
(一)鼓勵性的教學方式。首先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多與學生交流,對學生的奇思妙想、異想天開的想法要多鼓勵、多贊揚,引導他們的想法變成可行的方案,并形成發散性思維。除了想法,更重要的是讓想法付諸于行動。其次,對于學生不自信的想法也要給予支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因材施教。
(二)尊重學生興趣選擇,發揮自身個性。尊重學生的興趣選擇。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應以教師自身的想法和興趣而干預學生。激發和培養學生對不同材料和表現手法的興趣,通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和表現手法,在合適的引導下不斷完善和豐富想法,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發揮個性。
(三)拓展知識面,通過名家作品來引導學生。名家名作是經過歷史積淀的偉大作品。美術課堂中的教學題材是廣泛的,教師把名家作品引進課堂,讓學生見識不同國家、不同題材、不同表現手法的優秀作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拓思維。敢于改變原有的觀念、意識和審美觀,鼓勵學生在作畫過程中建立自信、張揚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