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國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并發低鉀血癥的危險因素以及護理措施。方法 120例腹膜透析治療的患者, 以年齡≥ 60歲的 56例患者作為觀察組, 年齡 <60歲的 6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對比兩組患者低鉀血癥發生率及臨床指標, 分析低鉀血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及護理措施。結果 觀察組患者平均血鉀值為 (4.1±0.3)mmol/L, 低于對照組的 (4.4±0.4)mmol/L(P<0.05);觀察組低鉀血癥發生率為 26.8%, 高于對照組的 12.5%(P<0.05)。兩組患者中低鉀血癥與非低鉀血癥患者透析時間、C反應蛋白、血漿白蛋白值、尿量、腹膜透析劑量、超濾量、營養不良、24 h尿鉀含量、殘余腎清除以及 24 h腹膜透析液鉀含量、24 h總鉀攝入量等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醫生應該結合患者實際年齡考慮患者的腹膜透析劑量, 避免低鉀血癥的發生。
【關鍵詞】 腹膜透析;低鉀血癥;危險因素;護理措施;老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75
腹膜透析是利用患者自身完整腹膜作為透析膜的一種透析治療方式, 腹膜透析治療能夠通過灌入患者腹腔的透析液與腹膜另一側的毛細血管內血漿成分進行相互交換, 清除患者體內潴留的多余水分、正常代謝產物, 補充患者治療過程中相關治療物質, 最終達到相應的治療目的[1, 2]。本次研究將以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為對象, 分析老年腹膜透析低鉀血癥的危險因素及護理措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 2010年 1月~2012年 1月實施腹膜透析治療的患者 120例為研究對象, 以年齡≥ 60歲的56例患者作為觀察組, 年齡 <60歲的 6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男31例, 女25例, 年齡60~85歲, 平均年齡(72.3±5.4)歲;原發疾病:多囊腎 8例、梗阻性腎病 10例、慢性間質性腎炎 11例、高血壓腎損害 12例、糖尿病腎病1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 4例、其他疾病 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5例, 女29例, 年齡20~58歲, 平均年齡(42.3±5.4)歲;原發疾病:多囊腎 10例、梗阻性腎病 12例、慢性間質性腎炎 12例、高血壓腎損害 10例、糖尿病腎病 8例、慢性腎小球腎炎 10例、其他疾病 2例。兩組患者入院時均能正常交流。兩組患者除年齡外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持續性不臥床式腹膜透析治療, 使用儀器以及透析液為百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使用橫斷面研究法, 針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進行對比、分析以及匯總、研究, 利用食譜分析患者的含鉀制劑使用量以及膳食鉀攝用量, 以上述兩項數據之和作為患者的總鉀攝入量。針對患者經腹膜透析液、尿液鉀離子的丟失量、對總腎清除水平以及腹膜透析方案進行統計記錄, 以患者每天腹膜透析液排出量作為腹膜透析劑量的計算值, 對患者的 C反應蛋白含量、血漿白蛋白水平進行測定記錄, 記錄患者的殘余腎清除水平以及尿量。
1. 3 評價指標[3] 低血鉀診斷標準: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其血清濃度<3.5 mmol/L。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血鉀水平及低鉀血癥發生率對比 經實驗室測定, 觀察組患者平均血鉀值為 (4.1±0.3)mmol/L, 對照組為 (4.4±0.4)mmol/L,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符合低血鉀標準 15例, 低鉀血癥發生率為 26.8%;對照組 8例, 低鉀血癥發生率為12.5%,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 2 兩組患者中低鉀血癥與非低鉀血癥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中低鉀血癥與非低鉀血癥患者透析時間、C反應蛋白、血漿白蛋白值、尿量、腹膜透析劑量、超濾量、營養不良、24 h尿鉀含量、殘余腎清除以及 24 h腹膜透析液鉀含量、24 h總鉀攝入量等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3 討論
腹膜透析是當前臨床治療慢性、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法, 其能夠通過不斷更新腹膜透析液而達到代替腎臟功能、支持患者治療的效果, 然而腹膜透析治療畢竟不能完全代替人體腎臟功能, 因此患者腹膜透析治療時常見多種并發癥, 低鉀血癥就是腹膜透析患者的常見并發癥[4], 其發生率高達 10%~55%, 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到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療效果, 因此做好預防以及護理措施至關重要。
腹膜透析患者并發低鉀血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每次透析過程中, 都會有一部分鉀被排出體外, 同時患者每日含鉀實物量攝入不足造成體內血鉀濃度不斷下降, 雙重作用下引發患者低鉀血癥[5]。因此針對腹膜透析患者的護理應該加強對患者的飲食宣教, 指導患者適當攝入含鉀量較高的食物以補充體內血鉀濃度, 合理調整患者的透析頻率、次數、時間以及選擇合適的透析劑量, 避免患者并發低鉀血癥。
本次研究結果中, 觀察組患者低鉀血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同時對照組患者血鉀濃度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 兩組患者中低鉀血癥與非低鉀血癥患者透析時間、C反應蛋白、血漿白蛋白值、尿量、腹膜透析劑量、超濾量、營養不良、24 h尿鉀含量、殘余腎清除以及 24 h腹膜透析液鉀含量、24 h總鉀攝入量等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證明患者血鉀濃度與其腹膜透析劑量有明顯關系, 醫生應該結合患者實際年齡考慮患者的腹膜透析劑量, 避免低鉀血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潘玲, 黎偉, 廖蘊華 .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低鉀血癥的影響因素及相關性分析 .廣西醫學, 2014, 36(2):204-206.
[2] 張小丹, 林建雄, 葉紅堅, 等 . CAPD患者出現低鉀血癥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 .現代臨床護理, 2011, 10(10):21-22.
[3] 黃承國 .老年腹膜透析低鉀血癥危險因素分析 .醫藥論壇雜志, 2010, 31(16):82-83.
[4] 李倩 .老年腹膜透析低鉀血癥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13, 6(3):28-29.
[5] 林明增, 蔡珂丹, 陳霄峰, 等 .高齡腹膜透析患者低鉀血癥的危險因素分析 .現代實用醫學, 2014, 26(1):94-96.
[收稿日期: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