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宗云
摘 要:對于那些不守校紀、校規(guī),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們通常稱之為學困生。對于他們的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所探討的問題。教師應對他們多一點關(guān)心,多一份溫暖,多一份幫助,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與意志力,切不可視為包袱,如對他們放任自流、諷刺挖苦,就會使學生人格受到傷害,產(chǎn)生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關(guān)鍵詞:學困生;自信;轉(zhuǎn)化工作
不管哪一個班級都有不同程度的一定數(shù)量的學困生。我們常說的學困生就是那些學習成績差且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如何做好他們的轉(zhuǎn)化工作,早已成為我們當班主任的一個老大難問題。
俗話說得好:看病要“對癥下藥”,做衣要“量體裁衣”,育人當然也要“因材施教”,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后具體解決。我認為改變一個學困生與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生一樣都是光榮的事,一樣是在為社會和國家作貢獻。其實人沒有天生的差與不差,好與不好,其好壞主要由后天的經(jīng)歷與環(huán)境影響而造成。
一、我們必須分析、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特點,才會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
因為學困生也希望能經(jīng)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賞識與家長的稱贊。但常常由于自身的問題,往往得到的只是老師批評、家長斥責,甚至是同學的冷嘲熱諷,從而使他們的好勝心和上進心深深受到打擊。教育家夏丏尊說得好:“教育如果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通向?qū)W生心靈的徑路,是教育的基礎。特別是對待學困生,愛心才是使他們得到轉(zhuǎn)化的最初動力和首要條件。
二、我們每位教師心里都清楚,學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維壓力都很大,自卑感也很嚴重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常常被人冷落,得不到老師的重視與信任,平時聽到的大多數(shù)是批評指責。他們更怕老師的訓斥、同學的挖苦、家長的責罵。他們特別希望得到老師、家長、同學和社會的尊重、理解與關(guān)愛。我們深知“最不值得愛的學生往往就是最需要愛的學生”。哪怕只是一句親切的話語,一個友好的動作,一次關(guān)愛的眼神,一絲善意的微笑,都能他們受寵若驚。對于這些學生,我們絕不能因為自己的懈怠、自己的情緒而遷怒學生,而應該在學生苦悶、迷茫、孤獨無助時,牽住他們的手,讓他們走上希望之路。以先進帶后進,一有進步就及時表揚,并告訴他們要以品學兼優(yōu)為榮,以厭學為恥。要分清生活中的是與非、善與惡。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被愛、被關(guān)懷,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消除自卑,增強自信,從沮喪、頹廢的陰影中走出來。我們對待學生,特別是學困生不能丟棄,更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而應讓學困生在愛的陽光下逐步反省,逐步摘掉所謂“學困生”的帽子。
三、應多賞識對待學困生
對于那些不守校紀、校規(guī),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對他們多一點關(guān)心、多一份溫暖、多一份幫助,切不可以偏概全,歧視厭惡,視為包袱,如對他們放任自流、諷刺挖苦,就會使學生人格受到傷害。
美國的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人性本質(zhì)的渴望,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句話就證實了這個結(jié)論。這種方法我相信在轉(zhuǎn)化后進生身上會有獨到的功效。在幫教學困生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以鼓舞、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循循善誘,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從而逐步形成積極的健康的人格,反之,他們就會自卑,從而形成消極的人格。因此,只有讓學困生得到肯定,體驗成功,才能找回自信,不斷前進。
四、應培養(yǎng)學困生的意志
學困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害怕困難,缺乏意志,遇到困難與挫折就退縮,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對于學困生轉(zhuǎn)化工作,教師應該注意善于磨煉他們的意志,培養(yǎng)他們不斷戰(zhàn)勝自我的意識。我們絕不能姑息、遷就,而應嚴格要求,使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深刻的反省而悔悟,從而奮起直追,向優(yōu)生轉(zhuǎn)化,但又必須對他們既嚴格要求,又要合理地期待。對于學困生害怕困難、缺乏意志,一遇到困難容易退縮,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的特點,我們在對學困生的轉(zhuǎn)化過程中,要善于磨煉他們的意志,讓他們不斷戰(zhàn)勝自己。
我認為身為教師,是戰(zhàn)斗在教育前沿的實踐者,應該本著“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宗旨和社會責任感來對待那些所謂的“學困生”,對于他們的轉(zhuǎn)化工作應該放在我教育學生的首要位置,把它當作重中之重來抓,不應采取過急的工作態(tài)度,要有耐心、信心、恒心。因為轉(zhuǎn)變學困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我們應堅持“持久戰(zhàn)”的工作作風,不隨便放棄一個“學困生”,應隨時隨地想著“學困生”,要堅信“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一條真理。我堅信只要我們能用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耐心和恒心,就一定有信心將我們的學困生轉(zhuǎn)變?yōu)閮?yōu)等生。只要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努力,對學困生充滿信任和理解,讓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架起心與心的橋梁,就可以讓學困生逐步變?yōu)閮?yōu)生,在德智體美勞中全面發(fā)展,成為我們每位老師心中的驕傲。
參考文獻:
張乾忠.讓愛融化心靈的堅冰:談后進生的轉(zhuǎn)化工作[J].貴州教育,200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