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福弟
摘 要: 本文闡述了兒童文學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并在分析兒童文學特征與兒童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對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兒童文學 小學語文 教學應用
兒童處于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審美能力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兒童文學的應用,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審美能力非常重要。在應用過程中,要把握兒童文學的特質與兒童的認知特點,尋求最佳結合點,有針對性地在教學中應用。
1.兒童文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1.1有利于小學生思維和語言的發展
小學時期是學生語言和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在生活和學習中,學生通過交往和模仿積累詞匯,并有目的地在特定環境中運用詞匯,其思維方式的形象性、間斷性和簡短性特點突出。因此,其對形象性強、簡短單一的事物接受能力較強。通過兒童文學的應用,小學生不斷接受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累積,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1]。
1.2有利于提高文學審美能力
兒童文學形象生動豐富、故事情節充滿天真和奇幻的色彩,主題情感單純而豐富,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兒童文學中的語匯、手法、人物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小學生善于模仿的特點使其在學習尤其是語文學習中主動應用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手法,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動性同步得到增強。
1.3有利于豐富精神世界
小學生的精神世界較單純,他們受什么影響,就會留下什么樣的印跡,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他們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小學階段是小學生精神世界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更善于從感性認識出發,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在優秀兒童文學作品中,不僅有鮮活的人物、動人的故事、優美的語言,其追求真善美的主題、優秀的人物品質對學生的影響也是直接而深遠的。
2.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提高教師的素養
教師要深入、全面而客觀地理解兒童文學的精神實質,確立科學的兒童文學教育理念,建立與兒童成長實際相符合的兒童文學教育觀。構建科學的兒童文學教育觀,應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對兒童文學本質的理解。兒童文學是文學體系的種類之一,它本質上屬于文學藝術門類,是語言藝術的一種。二是把握兒童文學的特質。兒童文學雖然是文學藝術的一種,但其有特定的屬性,即“兒童”屬性,其敘事方式、人物特點、表現手法等都與兒童的認知特點相適應,要尊重兒童的獨立精神、特殊的審美需求、審美能力與成長時期的價值觀念等,藝術特點上兼具審美與教育引導功能[2]。三是把握兒童對審美對象的認知規律。兒童在生理特點、心理成熟程度、思維方式和審美需求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兒童文學教學作品的選擇應依據兒童的身心成長特點,以適合為標準,以喜聞樂見為切入點。
2.2遵循兒童文學的美學特征
要善于挖掘和運用兒童文學作品中符合兒童審美情趣的因素,調動其欣賞、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在兒童文學作品中,這種“情趣”體現在多個方面,如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情、動作、處事態度等。有的作品通過故事情節和生活細節表現,有的通過人物對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情感抒發表現。如《媽媽的愛》,作品傳達的是純真、溫馨而偉大的母愛這樣相對博大的主題,但表現手法卻非常生活化、具體化、細節化,如炎熱的夏天為孩子扇扇子、雨中為孩子送傘等。這些細節,為學生所熟悉,生活氣息非常濃厚,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要對這些細節進行教學演繹,讓學生通過誦讀、角色扮演、講演等方式與自身的體驗相結合,深入領悟文學作品中所傳達的意蘊,從而引起情感上的認同與共鳴,進而對文學作品的美學特征加深理解。
2.3因“裁”施教
這里所說的“裁”是兒童文學的體裁。兒童文學的體裁非常豐富。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的體裁,擇取不同的教學重點,有利于充分發揮其美學意蘊。對于音樂性、韻律感較強的體裁,如兒歌、詩歌等,不宜過于精講,而要以誦讀為主,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味作品的韻律之美,培養學生的詩歌素養,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目的。對于情節性較強的童話故事、兒童寓言等體裁,要以情節引領為主,讓學生充分體味故事的曲折之美、變幻之美。同時,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特點與內涵,以及人物變化的內在因素,讓學生在體驗審美情趣的同時,引發對人物、故事背景的思考。
3.結語
兒童文學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審美能力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豐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應用上,首先教師要提高兒童的文學素養,掌握兒童文學的本質、特質和兒童認知特點。其次,要遵循兒童文學的美學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最后,要結合不同的兒童文學體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林悅瓊.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小作家選刊,2016(8):134-135.
[2]孫建國.小學語文中兒童文學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2(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