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海
摘 要: 古詩詞的學習在小學階段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何培養小學生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呢?如何打造富有詩意的課堂教學呢?本文介紹了一些解決對策。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古詩文 教學對策
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學習古詩文,可以幫助小學生認識與理解我國優秀文化。語文新課標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應是語文知識與能力的融合;應是思想情感與審美情趣的融合。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十分重要。那么我們應采取什么對策使古詩文教學課堂更有魅力呢?
一、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實踐表明,學生的興趣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得到提高。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開放的教育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古詩文。
1.教學手段參與,激發興趣。由于古詩文的字詞句與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語言習慣有很大差距,學生學習古詩文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直觀地理解古詩文的內容與情感,更好地克服這些困難。(1)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體驗古詩文學習樂趣。(2)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3)教師注重語言藝術。這里的語言藝術不僅僅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注重理解、品位古詩文的語言藝術,更要求教師在講課時注重語言藝術。
2.啟發想象,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對于體會古詩文的意境美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件藝術品是藝術家想象力的創造物,這要求欣賞者應具有一定的想象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在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的想象,聯系實際生活和多種生活經歷分析、理解、領悟詩的情景美、形象美,從而享受古詩文的意境美,提高審美能力,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創設詩意課堂
1.創設詩意情境,引發學生的共鳴。詩意的課堂是開放的,學生的想象是活躍的,教師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是靈動的。詩文的創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是情與景的水乳交融,是情與物的激情碰撞,是心與境的契合無間。這三者的有機結合,便產生了一首好的作品。因此,在學習一首詩的時候要做到這三者的融合。
2.古詩文教學,重點把握三個層面。古詩文教學要重點把握三個層面,即第一個層面是文字層面;第二個層面是文學層面;第三個層面是文化層面。所謂文字層面,就是在古詩文教學時做到字字落實。比方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就是要把這首詩歌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即:“春意綿綿,正好睡覺,不知不覺的一覺醒來天已經亮了,到處能聽得到鳥兒在啼叫。昨夜里聽到了風雨交加的聲音,不知道這風雨有打落了多少花瓣?”這就是《春曉》的字字落實。第二個層面是文學層面,在這一層面上,關鍵是抓意象。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中的“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句中的“漁火”就是一個意象。但是這個意向只有放到整首詩中,才能稱其為意象。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閃閃爍爍,隱隱約約的物象,還寄托作者的羈旅之苦、思鄉之情。這便具有文學意義。第三個層面,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力圖努力突破的,即文化層面。比如“月是故鄉明”對于中國人來說“月”就是一種文化,他不只是一個自然體。看到了月亮,想起了家鄉,這幾乎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月是故鄉明。”……這是民族心理的積淀,是情感邏輯,是文化現象。
三、課外延伸,引導學生鞏固學習效果
教科書只是個憑借,里面收錄的古詩文也是有限的。教師如果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把握古詩文的文化內涵,就要注重課外擴展,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因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多收集、多交流。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要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上網搜索等方式將古詩文學習的相關資料準備充分,以便對古詩文的作者、時代背景及創作背景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2.多運用。古詩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走進傳統文化的殿堂,探訪古人的文化情懷,與詩人的情感對話,還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多開展班會、晨會、詩歌朗誦比賽等。例如:春天來了,教師可以組織一次以“感悟春天”為主題的賽詩會,讓學生挑選與春天有關的優美詩句,有感情地朗讀。這樣學生可以在欣賞春天美好時光的同時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總之,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文化知識水平,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讓古詩文課堂更有魅力,讓古詩文這顆傳統文化中的明星更璀璨耀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亞勤.小學語文古詩意境教學的新途徑[J].文教資料,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