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儼



摘 要:本文分析比較了國際會計準則、美國會計法規和我國現行法規的相關規定。建議從出臺針對SPV的專門會計制度、采用后續涉入法對資產終止進行確認、采用靈活多變手段提高公允價值計量金融資產的可操作性、豐富信息披露內容等方面入手,進而完善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處理。
關鍵詞:信貸資產證券化;會計計量;會計確認;特殊目的實體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6(6)-0068-04
自2014年起,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數據,2014年和2015年兩年,我國共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逾9000億元,是前9年發行總量的6倍多。截止2015年,我國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為5930.39億元,同比增長79%,其中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額為4056.33億元,同比增長44%。在規模快速擴容的同時,參與金融機構的主體、發行品種、證券化的支持資產也更趨多元化。隨著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對其相關會計處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研究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處理問題對營造健康的會計環境并促進其業務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從國外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歷程看,會計處理不僅僅是資產證券化該類經濟行為的計量和記錄,而且規范的會計處理對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處理上,最核心的兩個問題是特殊目的實體(SPV)合并問題和資產的終止確認問題。各國的會計準則也重點放在這兩個問題的界定上。
一、國際上關于資產證券化的相關會計準則
“證券化之父”Frank J Fabozzi,認為資產證券化為一個金融過程,通過該手段,可將流動性較低的資產轉化為高流動性且具有一定投資價值的收益證券。他認為,資產證券化中的會計確認應客觀計量轉移金融資產的整體風險與報酬,該思路奠定了資產證券化會計處理的風險和報酬分析模式的基礎。
(一)國際會計準則中有關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規定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簡稱IASB)負責國家會計準則的制定。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國際會計準則關于SPV的合并問題主要由《國際會計準則第27號—合并財務報表和單獨財務報表》(簡稱IAS27)和《解釋公告第12號—合并:特殊目的實體》(簡稱SIC12)來規范;而資產的終止確認問題則是由《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簡稱IAS39)來規范。金融危機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相關會計準則進行了修改。
1、對特殊目的實體控制權的判斷是其合并的主要標準。2011年5月12日,IASB發布了新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0號—合并財務報表》(簡稱IFRS10),取代了IAS27和SIC12中關于SPV的合并的規定,IFRS10在對SPV合并問題上,以是否掌握SPV的控制權為原則,對擁有控制權的SPV應合并報表,而不論對SPV的控制是通過股權或其他合約安排形成,不過IFRS10規定,即使SPV需要合并,但證券化中轉讓的資產仍可以終止確認。同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還發布了《國家財務報表準則第12號—涉入其他主體的披露》(簡稱IFRS12),規定了有關SPV合并主體和未合并主體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僅要披露報告主體和合并的SPV的信息,也要披露未合并的SPV的信息,便于投資者了解對SPV控制的基礎、對合并資產和負債的限制以及未合并SPV的風險敞口。
2、風險和報酬的轉移是資產終止確認的主要標準。IASB根據美國次貸危機的經驗教訓,對金融工具準則進行了大量研究,推出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簡稱IFRS9)用以取代IAS39,不過IFRS9中關于資產終止確認的規定與IAS39基本相同,資產終止確認測試的流程如圖:
(二)美國關于資產證券化的相關會計準則
1、美國會計準則中也以控制權作為特殊目的實體合并的主要判斷標準。美國會計準則《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67號—可變利益實體的合并》(簡稱FAS167)是特殊目的實體合并問題的主要依據。雖然不是所有的SPV都符合FAS167中可變利益實體(簡稱VIE)的定義,但在資產證券化中使用的SPV幾乎都是VIE。FAS167主要圍繞“主導對VIE經濟表現產生最重大影響的活動的權力”,來確定SPV是否需要合并,相關確認流程如下:
2、美國會計準則對整體和部分資產的終止確認都做了相關規定。美國會計準則中關于資產轉讓的終止確認問題,主要依據的是《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66號—金融資產的轉讓和服務》(簡稱FAS166)。FAS166對資產證券化中一個、一部分或一組資產的終止確認有兩個前提,一個轉讓方放棄了對資產的控制權,二是轉讓方收到了現金或其他對價??刂茩嗍荈AS166中的一個核心概念,FAS166規定只有同時滿足,資產在法律上被隔離、資產的轉入方有權出售資產或將其作為抵押物、資產的轉讓方不再對資產保持有效控制三個條件時,控制權才算被放棄。
FAS166不僅對一個或一組金融資產的轉讓進行了規定,對部分金融資產的轉讓也規定了評定和終止標準。比較常見的部分金融資產轉讓,如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對一個企業或項目的貸款或投資,則每個參與者都持有該資產的一部分收益,對該部分資產的終止確認,FAS166規定必須以下四個條件同時滿足才能實現資產的轉移終止,一是該資產的每個持有方按照相同的優先權按比例享有該資產的所有權;二是該金融資產的所有現金流收益,每個持有方也應按比例分配,且不存在先后順序;三是每個持有方無論持有份額多少,無優先等級之分和從屬之分;四是除非所有持有權同意,沒有任何一方有權對金融資產進行交易或擔保。
二、我國關于資產證券化的相關會計準則
(一)我國資產證券化會計處理的主要法規依據
由于我國關于資產證券化的會計還處于試點、研究和調整階段,現行的會計法規還比較粗放,主要依據的法規是財政部2006年印發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和《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以下簡稱“第23號準則”),第23號準則中要求“企業對金融資產轉入方具有控制權的,除在該企業財務報表基礎上運用本準則外,還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的規定,將轉入方納入合并財務報表的范圍”。但我國并沒有專門制定針對SPV合并的相關準則或處理辦法,特別是對SPV的定義、操作和會計處理都沒有很明確、詳盡和一致的指導和規定。
(二)我國資產證券化會計中關于資產終止和資產計量規定
第23號準則是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會計處理的主要依據。第23號準則主要是參照《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制定的,其基本原理和具體的會計測試和計量規定都套用了國際會計準則。按照IAS39的精髓,第23號準則采用了“風險和報酬+控制”的框架對資產轉移的終止確認進行衡量。
1、主要采取“后續涉入法”對資產終止確認。所謂后續涉入法,是根據發起人對該資產是否存在后續涉入,來判斷資產終止確認或是繼續合并報表,發起人對證券化的全部或一部分資產存在后續涉入,不論其涉入程度如何,均應將該部分資產合并報表。后續涉入法允許資產的部分終止轉移,即證券化的一組資產中,一部分不滿足后續涉入的條件,可將其終止確認,而剩余仍存在后續涉入情況的資產,仍合并計入發起人的報表中。按照第23號準則,我國資產終止確認的具體流程如下:
第一步關于是否合并SPV。參照第23號準則主要依據以下原則:對經營活動,考察是否是為了特定經營業務需要直接或間接設立SPV;在控制方面,考察是否具有控制或獲得控制SPV或其資產的決策權;在經濟利益方面,考察是否通過章程、合同、協議等具有獲取SPV大部分利益的權利;在風險承擔方面,考察是否通過章程、合同、協議等承擔SPV的大部分風險。
第二步關于確認是轉移全部或是部分資產。第23號準則中規定將金融資產所產生現金流量的以下三種轉移情況,應視為部分資產轉移:特定、可辨認部分轉移;一定比例轉移;特定、可辨認部分的一定比例轉移。
第三步關于資產是否已確認轉移。第23號準則規定滿足以下兩種情況才能確認資產轉移:一種情況為將該金融資產和獲得金融資產所產生現金流量的權利全部轉移;另一種情況為雖已將該金融資產轉移,但未將獲得金融資產所產生現金流量的權利轉移,并承擔將收取的現金流支付給最終收款方的義務,同時此情況下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履行將現金流支付給最終收款方的義務,是在從該金融資產獲得對等的現金流情況下,二是不能出售該金融資產或將其作為抵押擔保物,三是應及時將獲得的金融資產現金流支付給最終收款方。
第四步確認風險轉移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會計處理方式,如表1。
2、主要按照公允價值對資產進行計量。在金融資產的計量上,第22號準則和第23號準則都采取了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的原則。初步建立了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成熟經驗,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并結合我國實際的資產計量方法。
第23號準則規定,金融資產整體滿足終止確認條件下,應當將終止確認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因轉移而收到的對價與原直接計入所有權權益的公允價值變動累計額之和,所得的兩者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同時第23號準則還規定,因金融資產轉移而取得新的資產或負債時(包括但不限于遠期合約、互換、看漲看跌期權等),應依照公允價值確認轉移日的金融資產或負債,并計算新資產和負債的差額,作為上述對價的組成部分。另外,如果金融資產轉入方和銀行簽訂了與證券化相關的服務合同,例如銀行提供將證券化產品產生的現金流劃轉給指定的資金管理機構等服務,也應按照公允價值計量方式,將涉及服務金額確認為服務資產或服務負債,作為上述對價的組成部分。
對于金融資產部分轉移的情況,應根據轉移部分和未轉移部分的比例,結合全部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并按照各自的相對公允價值分攤,將轉移部分的賬面價值減去,該部分的對價與原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公允價值變動累計額中對應轉移部分資產的金額之和,所得的兩者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三、對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中會計處理的思考
(一)出臺針對SPV的專門會計制度,完善資產證券化的會計體系
我國目前有關資產證券化會計確認主要依據第22號準則和第23號準則,而這兩個準則主要針對金融資產的確認計量和轉移進行了總體的規定,是一個指導性的原則,而不是針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專門性準則,特別是我國目前尚沒有對SPV的相關法規。所以建議我國參照國際會計準則,盡快出臺適合我國實情的針對SPV的會計處理準則,特別是合并問題給以專門性的明確和規定,從而適應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快速發展的現狀。
(二)繼續采用后續涉入法對資產終止進行確認,并在會計報表中反映涉入資產性質
對資產終止確認依據后續涉入法是當前國際較常用的方法,也符合我國目前的實際。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仍可采用后續涉入法進行確認。不過,后續涉入法也有一些局限,比如不能更詳細現實不同后續涉入方式下不同資產和負債的性質,我國可以通過在“繼續涉入資產”或“繼續涉入負債”一級科目下,增設二級科目,報表反映更多的信息。同時,為促進使用者更客觀分析報表,可將后續涉入資產或負債的性質、分項金額和對銀行財務指標的影響等信息給以進一步說明。
(三)結合我國現狀,采用靈活多變手段提高公允價值計量金融資產的可操作性
由于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還不夠成熟,在我國會計準則中對金融資產的采取公允價值計量法的情況下,根據金融市場來確定公允價值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采取公允價值計量金融資產時需要獲得現值和重置成本,并且試點的不同,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也不同,而我國尚沒有就公允價值的試點計量出臺相關的操作細則,另外對于部分資產終止確認的情況,目前是根據終止確認部分和未終止確認部分的賬面比例來確定金額,也沒有更科學恰當的分配方法。
所以,在遵照基本理論情況下,應總結出適合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現狀和未來業務發展要求的計量模式,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的估價技術。比如,發起人可以與SPV協商,在本著公允價值原則和客觀公正的基礎上,參考證券化產品的預期現金流、評級和對未來市場利率的預期等因素,吸收資產定價模型的原理,來更靈活確定證券化產品的價格,或是采取按照公允價值初始定價和機構詢價相結合的方式確定最終價格。另外,可以根據發起人持有金融資產的目的和期限采取不同的計量方式,如打算產期持有,可將最初確認價值作為主要參考指標,適當考慮以后公允價值的變動因素,如打算短期持有,則應主要根據公允價值計量。
(四)豐富信息披露內容,增加信貸資產證券化透明度
資產證券化交易中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直接關系投資者利益。我國對于資產證券化的信息披露,針對發起人的要求主要以未終止確認部分,以及根據后續涉入程度確定的資產的信息披露為重點,進行了相關規定,但對于已終止確認部分資產和資產證券化交易中的其他信息特別是發行后的后續監測信息的信息披露規定較少。
下一步,我國應豐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信息披露內容。適當增加已終止確認資產的性質、金額、持續的風險監督評估等信息,以及增加披露資產證券化的發起人與SPV之間的關系、證券化資產的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證券化資產的風險管理辦法等。從而有助于證券化產品公開透明,使得報表使用者對證券化產品的風險收益情況作出更客觀的判斷。
參考文獻
[1]付同青.資產證券化中的核心會計問題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6):52-54.
[2]高宇峰.淺議資產證券化中的會計問題[J].財會研究,2007 ,(10):42-43.
[3]周夏飛.基于經濟后果分析的資產證券化會計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7,(4):41-46.
[4]鄭偉.由金融工具終止確認審視會計確認體系構建及相關理論問題[J].會計研究,2011, (9):17-24.
[5]林華.金融新格局:資產證券化的突破與創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