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地區高校女大學生就業困難,就業率低,就業機會偏少。民族地區女大學生就業難是多種原因疊加造成的。本文提出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等路徑來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關鍵詞:民族地區;女大學生;就業
當前,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特別是女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調查顯示,在相同情況下,女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只有男生的78%,女大學生就業率偏低,就業崗位層次低。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的要求也較男生高很多,女大學生就業觀念有偏差等現象,造成了女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
一、民族地區高校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性別歧視
首先,我國“重男輕女”傳統觀念影響著人們的意識,社會對于女性的角色定位就是家庭,這種定位造成了女大學生就業的障礙,用人單位也受主觀因素影響,懷疑女性的工作能力,因而在招聘過程中缺乏對女大學生的崗位招聘。其次,就業形勢嚴峻,當前經濟發展緩慢,經濟結構調整,大學生數量日益增長,勞動力需求下降,整體就業形勢嚴峻,競爭越來越大。第三,女性要擔負生育責任。女性在生育期間的工資和福利以及帶孩子的問題,客觀上造成了用人單位不想招聘女大學生。
(二)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高等學校辦學定位不明確,千篇一律,辦學缺乏特色,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在課程內容和人才培養上缺乏和市場接軌,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和社會需求之間不匹配,教學質量下滑,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保證,造成大學生自身素質和能力難以應對社會的要求。與此同時,女生的專業多為文科,文科專業社會需求小,可替代性強,就業難度本身就比較大,因而造成女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
(三)自身素質不高
首先,女大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在訪談中發現,女大學生在薪資、地域選擇、崗位選擇、發展機會等方面都要求過高,缺乏吃困精神。其次,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偏差。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害怕挫折,面試缺乏自信,失敗后長時間難以振作起來。部分學生存在自負心理,過高估計自身的實力,不能客觀看待工作。同時也存在著攀比心理,總是在和其他人比較的過程中放棄很多適當的工作機會。第三,女大學生自身能力不足。女大學生自身缺乏相應的技能,在理論考試中普遍高于男生,但是在課外知識、動手能力,綜合素養方面普遍低于男生。
二、解決民族地區高校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規,規范性別就業歧視
首先,國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保護女性就業。建立就業平等的法律法規,維護女性的合法就業權利,消除對女性的就業歧視,推進女性就業機會平等。其次,對于招聘女性,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對于招聘女性崗位較多的企業,要在減稅、資金返還等方面予以優惠。第三,輿論引導。要加強輿論引導,在全社會樹立男女平等的正確觀念,加大對女性大學生就業創業典型的宣傳報道,加強典型人物的宣傳,引導全社會尊敬、支持女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
(二)民族高校要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首先,高等教育要充分考慮女生特點,要改革課程內容和專業設置。要根據社會的要求,不斷調整課程內容和專業設置,加快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把專業調整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開設適合女大學生的專業課程,采取校內理論學習,校外社會實踐的方式,加強女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快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其次,加強就業指導。從大一開始,就要針對性的開展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幫扶,通過職業規劃幫助女大學生明確就業目標,制定職業規劃,開展職業能力技能訓練。第三,加強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改革。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改革,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咨詢輔導和調試,提升女大學生抵御挫折的能力,減少就業壓力帶來的不良情緒,積極面對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三)女大學生要提升自身素質
女大學生要學習好專業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多參加社會實踐,將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不斷提升綜合素養。要發揮自身優勢,在言語表達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方面要展示自身特點,積極尋求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女大學生要利用假期多參加兼職或者頂崗實習,更好的了解崗位特點、發展機會等,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要培養自己學習能力,在實踐中磨練意志、鍛煉品質,用自己扎實的學識、吃苦難老的精神在競爭中披荊斬棘,搏擊青春。
參考文獻:
[1]文弘編著.認清自己,找對方向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南[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01.
[2]王麗娟編.女大學生就業權益法律保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03.
作者簡介:
鄭惠杰(1984~),男,山西翼城人,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輔導員,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