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培養的重點和核心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等教育的質量,推動了高校素質教育的改革。豫北地區作為河南省經濟飛速發展的區域,對高等教育畢業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這就需要豫北高校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需要大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才能更好地適應職場的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本文將圍繞豫北高校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問題展開研究,并對如何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提供對策。
【關鍵詞】豫北 高校大學生 職業適應能力 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223-02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經意識到,要想在畢業后找到合適滿意的工作,就需要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系統接受職業能力培訓、主動做好職前準備,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要想在未來緊張激烈的社會中更好地生存,就要始終注重知識的儲備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包括人格修養的完善、心理素質的鍛煉,越來越為高校所重視,這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培養質量和畢業后職業的適應和發展。
一、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
1.學生的個人素質
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在根本上取決于個人素質,包括學生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思維素質、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生個人的思考方式和思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個人的價值觀,并且影響著一個人思想認知,導致個性化職業發展生存能力的強弱。不同的職業崗位對學生的身心素質有著不同程度的要求,個人的抗挫能力、分析能力 等等制約著他們職業化發展道路中的競爭力,從而影響了他們職場中的長遠發展。此外,個人的知識素養和專業能力等要素也成為制約其職業化適應能力的重要因素。總而言之,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決定了其職業化適應能力的強弱,必須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有效的強化和認識。
2.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的結果
高校大學生畢業后能否盡快適應社會,融入職場,獲得較好的個人發展也是檢驗高校職業規劃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在分工越來越細致,崗位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職業化教育已經引起了高校的充分重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習慣和就業意識,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入到職業化發展道路中去,成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做好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校學生培養的質量和就業競爭力,直接影響著學生職場適應的好壞與個人今后的發展。
3.社會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職業化發展是高等教育與社會時代發展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社會價值認同、時代變革發展等相關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職業適應能力。以濮陽地區高校就業現實來看,2015年高校畢業生招聘會共有4704家用人單位參會,提供各類就業崗位60000余個,參會大學生7萬人(次)以上,達成就業意向3萬人(次)左右,實現就業1.2萬人(次)。參會用人單位規模比2014年下降了20%,提供崗位總數同比下降10%。不難看出, 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職業化發展需求、職業方向變革等要素在無形之中提升了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要求,對于高校的素質教育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豫北高校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現狀研究
1.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有待提升
本文以安陽、鶴壁、濮陽豫北三地9所高校大學生畢業兩年后職業狀況展開調研,發現離職率普遍在25%以上,反映出大學生核心競爭力較差,職業適應能力有待提升,從根本上阻礙了個人的職業化發展進程。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不少學生過多地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和素養提升,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強化,不注重自身心理素質、交際技巧等多方面的鍛煉,從而導致進入職場,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環境,不知怎樣與領導與同事相處,抗壓能力差,一旦遇到問題就不知所措。因此,要想保持學生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就要不斷地提升大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將其作為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從而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社會職業發展轉型較快
從目前大學生職業化生存及發展現狀來看,由于社會職業發展轉型較快,導致很多學生無法有效的來實現自身能力與職業發展有效對接,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個人職業適應能力提升。由于高校缺乏有效的職業適應教育內容,加上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職業化轉型,這兩者之間的錯位和斷層,在根本上要求大學生具備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否則將很可能會被社會所淘汰。總而言之,高校學生培養與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必須要強化高校對學生職業規劃與教育的重視度,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職場生存能力,促進個人發展和進步。
三、豫北高校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提升路徑研究
1.更新觀念,強化職業適應能力意義認知
更新觀念,強化職業適應能力意義認知,促進學生職業生存發展有效性。第一,明確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優勢,提升大學生對軟實力的重視,將較多的精力放到學習過程中去,較早地對自我職業生涯進行規劃,為個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好基礎。第二,形成大學生職業適應力的戰略指導思想,消解職業迷茫,確立有效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將個人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有效結合起來,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只有如此,才能夠有效的來對平時的教學工作展開有效認識,明確學習重難點,促進個人未來職業發展進步。
2.做好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
做好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結合專業教學需要構建相應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適應習慣,強化個人的職業適應能力。第一,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增加心理學內容,結合時代發展需要進行心理疏導教育,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加強畢業生的職業適應能力。第二,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教學中以鼓勵為主,幫助學生以健康樂觀的心態來面對職場中的困難和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職業的需求。
3.完善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
完善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成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針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答疑,從而來更好地提升他們的職業素質和適應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第一,建立雙師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隊伍,在完善本校就業指導教師團隊的基礎之上,積極地邀請企業優秀的專家作為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好地為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保駕護航。第二,對于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有效追蹤,對于其職場表現情況進行實時關注,從而反哺高校的學生培養過程和就業服務質量。
4.做好困難大學生職業能力針對性幫扶和指導
豫北高校農村學生多,相對困難家庭占相當大的比重。如何做好這部分學生的就業幫扶,對他們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就成為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對于困難大學生來說,由于家庭環境和教育資源的不均,往往會導致他們視野相對狹小,就業處于劣勢,往往初入社會不知所措,無法有效的來適應職場的風云變幻。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實現對于困難大學生的針對性指導和幫助,教師和學生都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培養他們的職業興趣、塑造自身的職業性格、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同時更要培養扎實的專業知識的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彌補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獲得較好地發展。
5.搭建高校大學生就業實踐基地
積極搭建高校大學生就業實踐基地,建立與企業的友好合作關系,為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有效的鍛煉機會。分專業定時地開展與社會企業的對接與合作,給學生足夠的機會進行校外實踐,對業務流程進行深入地學習和了解,不斷加深學生對于就業市場的了解和認識,從而為畢業后職業的適應奠定基礎。此外,還要打造高校富有特色的創業團隊,多與地方企業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來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風云變幻,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四、結語
高校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提升十分必要,它既是大學生個人成長的必然需要,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要求。加強職業規劃教育,促進學生職業適應能力提升,應該成為高校就業指導教育的重要內容,從而推動高校教育改革和轉型發展的順利進行。具體到實踐過程中,豫北高校應該更新觀念,強化職業適用能力意義認知;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完善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做好困難大學生職業能力針對性幫扶和指導;搭建高校大學生就業實踐基地等,從而來不斷地提升豫北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和質量,促進大學生在職場中得到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碧會,鄧維,李兢. 大學生職業適應性狀況及相關對策的實證研究[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59-63.
[2]蔣燕,謝軍. 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實踐環節建設淺析[J]. 學理論,2010,08:129-131.
[3]賀芳. 基于職業適應性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初探[J]. 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20:25-26.
[4]高輝. 社會轉型期大學生職業心理適應能力現狀分析[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08:20-21.
[5]眭國榮,李莎. 基于職業勝任的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調查分析[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0:100-102.
[6]劉潔. 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職業適應性與就業能力培養探究——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為例[J]. 陜西教育(高教),2015,02:74-75.
作者簡介:
王佳(1979年12月-),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德育及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