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
[摘要]和諧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重要價值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淵源深遠的一個重要概念,而為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予傳統的文化內涵則是提升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效果的有效途徑。可以從三個傳統精神文化來源進一步深化和闡釋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分別是和諧之境界——“天人合一”思想、和諧之方法——“中庸不倚”思想、和諧之原則——“和而不同”思想。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和諧;傳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資源寶庫的基礎上創造性提出的價值準則和規范,自頒布以來在全黨上下和人民中激起了熱烈反響,如何科學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效果,則是當下十分緊迫的理論和實踐命題。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頒布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1]。還有學者指出,核心價值觀能否深入人心,取決于“核心價值觀本身是否符合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心理,是否植根于傳統文化,是否體現民族特性”[2]。由此可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予文化內涵、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與發展的重要給養,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和諧”價值觀作為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準則,其強調國家與社會中的各方各面都能各司其序,協調運轉而不相亂,蘊藏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我之間的理想關系模式。可以從許多學派和學者的論述中尋找到其精神文化源頭,其中,中國傳統精神文化在形成和深化當今“和諧”價值觀的過程中發揮了相對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天人合一”思想:和諧之境界
和諧價值觀要求達到一種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協調局面,也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局面,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則是對于這幾種關系的直接體現。“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發源于周代,不同學派、不同時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內涵上各自迥異,相差甚遠,其大致形成了三種主要觀點:一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天人合一觀。他認為人倫世故與“天”在結構和運轉上擁有相似的規律,“天人合一”即指世間天人萬物共同分享同一規律,彼此相近相通。因此人間倫理應如天地時節般擁有等差格局,并無限尊崇于“天人感應”作用下的封建帝王,主要目的在于服務封建王朝的政治秩序;二是以張載為代表的天人合一觀。他認為天是客觀存在于人之外的一種實體,天存在天道,人也存在人道,天道與人道既有相通之處,又截然不同,人應該在人道與天道的雙修中達到“誠明”之境,他說:“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三是以程頤為代表的天人合一觀。他認為“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天和人本來就是一體,沒有主客之分,“合”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程頤的天人合一是一種既定的天人一體而不是一個后天的相合過程,強調“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至高人生境界。
雖然自古以來各派各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和外延差別較大,但還是能從中發現一個核心的主干——“和諧”的價值理念。無論是董仲舒,還是張載亦或是程頤,他們都通過對天人合一思想的闡述而涉及到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不管天是有人格的神還是純粹的自然界,無論天是不是外在于人的客觀存在,人都不能與天對立起來,而應知天順天從而與天相融。“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亦即認為人與自然界不是敵對的關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關系。所謂合一是指對立的統一,即兩方面相互依存的關系。”[3]其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人應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能過多破壞自然,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人應該效法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的意味,以最終達到天道與人道合一的境界,這種人與自然處處相合相生,相融相匯的理念無處不體現著和諧的意味,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和諧”價值觀的直接精神文化來源。因此,要充分挖掘“天人合一”思想的價值,“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順應自然,應調整自然使其符合人類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壞自然。以天人相互協調為理想。”[4]通過利用天人合一思想的思想精華,深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進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中庸不倚”思想:和諧之方法
和諧價值觀不僅要求達到人與社會及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還要求掌握通向和諧之境的方法,而中庸不倚之道則恰恰是傳統文化極具價值的思想資源。“中庸”思想是儒家的代表性思想,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思想,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品格,透過中庸思想,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獨特的和諧意蘊。中庸一詞,最早見于孔子的《論語》。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所謂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義。所謂庸,則有經常、平常義。人們通過“中庸”而達到的境界就是“中和”的境界,或者說,中和是中庸之道的具體表征。關于中和,《中庸》開篇即有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5]“中和”的中與“中庸”的中意義相近,而和則可直接引申為和諧之意。中和即是指人要時時使自己處于合適的位置,不能發乎于喜怒哀樂,即使有所動容也要控制,也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所以,“中庸”思想的大體脈絡便是,人應時時適中而堅守中庸之道,從而達到中和的“和諧”之境。
不難發現,中庸、中和、時中等概念都強調一種理想的整體狀態,強調一切都應處于適度和均衡的狀態,不偏不倚,如果存在某一極的偏重或失衡,則會陷入失序的狀態,就會破壞和諧。中庸思想要求事物保持自身質量統一的度,偏離了中,亦即超越了度,此時事物就要向相反方向發展,或性質就要起變化。所以,作為個體的事物內部及個體與個體間的外部關系如果能做到平衡不倚,不偏不失,則能達到和諧的境界。總體來說,中庸之道是宇宙萬物運動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客觀規律,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協調矛盾的有效手段,是一種充滿科學理性的正確思想方法,“其對于協調人際關系,治國安邦,實現全社會的和諧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現實價值。”[6]因此,應該進一步挖掘中庸思想的文化價值,為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賦予新的內涵,喚起人們對于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心理共鳴,從而增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效性。
三、“和而不同”思想:和諧之原則
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沖突與價值觀碰撞也愈發激烈,因此尋求本土價值觀與外來價值觀的和諧共處關系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并不是一種折中主義和調和主義的和諧,而應是一種具有堅定立場和信念的和諧。面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方法不同的理論和價值觀,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具備一定啟示作用。“和而不同”最早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指既要和睦的相處,又不盲目附和,應該在相互辯證的理解上求得共識,以達到求同存異的效果。如有學者指出:“和與同是兩種不同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態度,也表現為兩種不同的思想道德境界。真正的團結不是沒有意見分歧、思想交鋒的一團和氣,而是通過不同意見的交流、對話、切磋、討論,從而達到互相理解,互相容忍,協調統一,和諧互動。”[7]由此可見,處理好“和”與“同”的關系,化解二者間的矛盾,也是一種“和諧”的表現。中國古代很少有學者專門就“和而不同”展開論述,但可以從中國古代多種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感受到“和而不同”的境界。以儒釋道文化為例,儒道釋三家雖各有側重,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其基本精神都包涵著和諧思想,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三家可謂殊途同歸,儒道釋三教合流,共同建構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與“多元一體”的思想結構。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對當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發揮了重要的借鑒意義。自建國以來,我國就奉行“獨立自主五項原則”,與其他國家、民族和文化間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而在當下,更要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正如有學者談到:“和而不同的辯證理念正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哲學根據和理論基礎。”[8]既能保持獨立自主,又能兼收并濟;既保持堅定立場,又要謀得共識,這是當下和諧價值觀應當堅守的重要原則。
[注釋]
[1]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
[2]歐陽軍喜,崔春雪.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山東社會科學,2013(3).
[3]張岱年.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J].齊魯學刊,2003(5).
[4]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學學報,1985(1).
[5]王國軒譯注.中庸 大學[M].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6頁.
[6]田廣清.中庸:實現社會和諧的正確思想方法[J].孔子研究,2000(3).
[7]方克立.“和而不同”:作為一種文化觀的意義和價值[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1).
[8]方克立.費孝通與“和而不同”文化觀[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