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剛
摘 要: 高中班主任是班級管理中最重要的“發動機”,面對新形勢的挑戰,班主任應當提高自身的班級管理藝術。本文從新形勢下的高中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困境分析出發,提出高中班主任提升班級管理藝術的方法,最終營造和諧班級氛圍,培養出更優秀的高中生。
關鍵詞: 新形勢 高中班主任 班級管理藝術
所謂新形勢,無外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中生面臨的誘惑增多,在飛速加快的日常生活中心態日漸浮躁。素質教育的新要求使高中班主任面臨的新形勢。此外,還有諸多因素讓高中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面臨挑戰,急需學習管理藝術。
一、新形勢下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困境
(一)社會環境。
信息技術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從而改變教育環境與教育對象。許多傳統觀念都受到極大的挑戰,例如中國自古以來都有的“尊師重道”觀念被質疑,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也日漸演變成現在的平等朋友關系。但學生對于自由的要求只會更高,希望教師更多地將班級的管理權交給學生,這些觀念的轉變需要教師花更多的時間適應。
此外,除了傳統教育觀念轉變以外,社會上許多新的理念和風氣都沖擊著心智尚未成熟的高中生。其中有一些不好的思想,例如潛規則、及時行樂主義、高考無用主義等都會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為高中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學校層面。
雖然社會上一直強調高中班級管理應該自由平等,但就目前看,多數學校的管理方式是傳統而強勢的,學校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一切的標準。許多高中班級管理制度需要通過紀律、衛生及文藝等多方面綜合考核評定,評定的結果直接與班主任的獎金掛鉤。因此許多高中班主任為了維持收入不得不強制性地對學生提出要求。這樣不僅抹殺了學生的個性,而且容易令師生產生隔閡。
(三)學生層面。
高中階段是叛逆的高發期,高中生一方面迫切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一旦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沖突,就容易產生焦躁、不滿、憤怒甚至抑郁的情緒。教育對象的不穩定性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提出巨大的挑戰,更需要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中更有藝術性。
二、提升高中班主任班級管理藝術的方法
(一)積極開展班級團建,活動增加班級凝聚力。
班級的團建活動需要班主任與學生都參與,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出謀劃策才能讓活動順利進行。比如開展班級集體參加學校的合唱比賽,就需要班級中有文藝經驗的學生牽頭組織大家進行曲目的選擇與合唱排練,班主任可以參與指導合唱,還可以做好服裝準備等后勤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情誼漸漸地發展起來。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在準備過程中的榜樣作用和身體力行地樹立在學生心中的權威形象。最后,班主任應當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積極予以表揚,而對缺點則應當以啟發和引導為主,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夠成為學生尊重的班主任。
(二)了解學生心理,予以合理開導。
高中正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因而學生情緒起伏較大,再加上繁重的課業壓力容易使學生在心理上出現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對于常見的高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有一定的研究,掌握相關的知識與疏導技巧。
舉例來說,在很多家長的心目中,早戀被視作洪水猛獸。一些高中班主任在面對學生早戀時容易出現處理不當的情況,將學生叫到面前呵斥,甚至告訴家長一起對學生進行“聲討”,這樣的教育方法只會適得其反。更理想的解決方法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建議采用冷處理的方法,在考慮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旁敲側擊地灌輸高中早戀對學習對其人生帶來的不利影響。
此外,校園暴力也是高中學生中的一大問題。班主任一旦發現校園暴力,應當對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解和公正評判,極力避免學生產生不公平的感覺,在了解情況后進行處理,盡量冷處理,避免沖動。
(三)注意說話藝術與管理方式。
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較其他老師來說更長,學生一旦出現問題,往往會由班主任處理。可以說,班主任是對學生進行批評最多的人。批評的方式是需要講求說話技巧的,太過嚴重的批評容易給學生帶來心理陰影,但不痛不癢的批評可能使得學生不引起重視,甚至變本加厲。此外,班主任在進行批評時應當注意自己說話的態度,太過居高臨下或不尊重學生的表現,容易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和敵對心理。具體來說,教師在批評學生時應當將這視作一次長輩與晚輩間推心置腹地交談,以自己的經驗告訴學生錯誤是什么,未來應當怎么做。這樣既能夠避免學生出現敵對心理,更能夠真實地解決問題。
這種平等的態度應當延續到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多地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說服學生,用自己的想法啟發學生,而不是一味強硬地施壓和呵斥,而是將心比心地交流。
班主任是進行高中班級管理的引導人,在進行班級管理時,班主任應當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以更科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同時,時刻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真實地理解學生才能拉近師生距離,提高班級管理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倩.淺談高中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藝術[J].新課程(下),2012,04:176.
[2]李寧麗,魏青松.高中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藝術芻議[J].中學時代,2013,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