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蓓蕾
摘 要: 幼兒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身活動,對周圍的自然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以及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索過程。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形式上,以小實驗為主,通過科學實驗,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們才會主動進行科學探索,尋找問題的答案,萌發學科學的興趣、好奇心,為以后的科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 小班科技活動 興趣 科學實驗現象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幼兒是通過與環境中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獲得知識形成概念的”。幼兒只有通過探索、操作實踐才能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因此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幫助幼兒了解一些科學實驗現象,從而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一、適合的內容、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大膽實驗
(一)有趣、合適的實驗內容。
如實驗自制泡泡水,我提供了很多材料:洗衣粉、洗潔精、肥皂片、小勺子、水、杯子。請幼兒任意選擇一種材料放入水杯里攪拌做成泡泡水,然后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戲。在活動中,發現孩子對吹泡泡很感興趣,都想要快快地做出泡泡水來。在提示幼兒用各種材料做泡泡水,看看哪一種材料溶解的速度快,哪一種材料容易吹出泡泡來時,有些幼兒會將所有的材料混在一起,即使提供了操作表,幼兒還是不會操作、記錄,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這個實驗有難度。教師經過一些改進,材料提供上少了一點,只提供洗衣粉和肥皂片,讓幼兒分別放在兩個杯子里進行試驗,記錄的形式也換成貼貼紙。通過游戲的改進,孩子逐漸會記錄了,玩的時候也更感興趣了。
(二)豐富的實驗材料。
小班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他們很容易因物品的歸屬問題引發爭執。這提示我們為小班幼兒提供實驗材料應人手一份,使幼兒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操作和觀察上。
如在小實驗“鹽不見了”中,教師為每個幼兒提供了一套玻璃杯、攪拌器,但沒有提供人手一份鹽,結果幼兒都想把鹽罐占為己有。在教師多次引導下,幼兒才同意將鹽罐放在桌子中間共同使用,但仍出現“搶鹽”現象。此時,幼兒的注意力完全在“占有”上,根本不關注“鹽不見了”這一現象,材料的公用成了小班幼兒科學探索活動的干擾因素。
(三)大膽“放手”讓幼兒實驗,積極引導幼兒做實驗記錄,使幼兒充分體驗再次創作實驗的樂趣。
幼兒實驗過程,就是開放幼兒“全腦”的過程,引導幼兒用眼、手、腦、口,實現教學知、情、意、行的融合,也是幼兒體驗和感悟的思維過程。教師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幼兒充分擺弄材料、儀器,充分觀察實驗過程,多次嘗試,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實驗過程中充分體驗思維的再創造過程。
在科學小實驗過程中及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幼兒將實驗過程與結果記錄下來,通過實驗記錄獲得的信息,能使幼兒關注探索過程和事物的變化,把抽象的信息變成具體的圖表,有助于幼兒在尊重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小班幼兒動手能力還較差,因此提供印章,讓孩子們以敲章的形式完成記錄。但是不管幼兒采用哪種記錄方法,這樣的記錄都將有助于將原有的認識與當前的操作結果相比較,調整原有認識,促進新經驗的主動建構,也可使教師及時了解幼兒實驗情況,從而進行有目的的指導。教師對幼兒記錄結果的肯定,也能使幼兒體驗到創新的快樂。
二、幼兒的提升空間
(一)幼兒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
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動手能力得到提高,進而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更加關注,探索的興趣也更濃了,只有這樣全面考慮,才能有利于幼兒在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如小實驗“溶解”,我們為幼兒準備了大量的鹽、糖、奶粉、顏料水、木頭、石子、鐵釘、油、洗潔精等物品。幼兒通過在水中攪拌這些物品,能準確無誤地知道哪些物品是可以溶解的,哪些物品是不能溶解的,然后讓幼兒在游戲中比較,得出使物品溶解得最快的方法,最后讓幼兒將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品,想辦法嘗試借助某些條件讓其溶解。幼兒對這一實驗極感興趣,持續玩了較長一段時間,同時知道了有關溶解的知識。
(二)幼兒的觀察能力得到發展。
3歲左右的幼兒在觀察物體時尚缺乏穩定性和系統性,同時,幼兒觀察時發現不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缺乏概括性。這些特點決定了幼兒觀察力發展,更多受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教育的影響。
通過轉轉看看萬花筒,知道了萬花筒是利用鏡子重復反射的原理制作出來的。這些生活中常常會看到、碰到的小實驗,能讓孩子們既不陌生又感興趣,通過動手操作,感知科學現象,獲得直接經驗,體驗周圍的科學世界。
三、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一)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有待提高。
科學小實驗由于存在探索對象的未知性和探究過程的開放性,加之小實驗在探究的內容、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要受到幼兒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使得幼兒在實驗過程中會碰到很多問題,產生許多困難,影響幼兒實驗繼續進行。為此,在科學實驗過程中應該特別重視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同時幼兒的主體性不成熟,決定了他們還不能成為完全獨立的探究者,實驗的探究過程還離不開教師的幫助,需要教師引導支持,激發他們再次操作的興趣。
(二)根據幼兒的年齡和活動目標指導,讓其滿足探究愿望。
由于不同年齡幼兒有不同的個體能力和培養目標,同年齡的幼兒有不同的個體差異,因此不同年齡的幼兒要采用不同的指導方法。小班幼兒一般采用先知實驗答案再實驗的方法。
如白開水怎么變甜了,先讓幼兒嘗一嘗、比一比,白開水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變甜,然后讓幼兒實驗知道是因為糖寶寶跑到開水里了,所以白開水變甜了。
總之,幼兒的天性是好奇、好問、好探究,教師要尋找適合的內容,提供豐富的材料,大膽“放手”讓幼兒實驗,并積極引導幼兒做實驗記錄,才能真正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所以我認為,以小實驗為主,通過科學實驗,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們才會主動進行科學探索,尋找問題的答案,萌發學科學的興趣、好奇心,為以后的科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