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要求對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比較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其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眾多能力培養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文章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邏輯思維;小學數學;能力培養;數學教學
對于學生而言,小學數學課堂是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最佳場所之一,而良好的邏輯思維不僅可以使學生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時更加具有條理性,還可以使學生的變換能力、思維速度有明顯的提高,這為學生接受更高難度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進行探討是不可或缺的。
一、擴充學生的提問時間,提高其思考與反思考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老師的教學往往是單向且單一的,而這種單向式的教學方法很可能不能使學生形成慣性思維,只懂得一味地接受而不會自主思考。但是,眾所周知,邏輯思維的培養與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為了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足夠的提升,老師應該擴充學生的提問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與反思考。這是因為學生在提問之前實際上腦中已經對問題有一定的看法,而正是因為提問前思考的過程中想法的碰撞才會讓學生產生疑問,當學生有疑問之后,頭腦中會下意識地進行二次考慮:“為什么會是這樣樣子?我自己能否解決這個問題?”而這就是學生的反思考過程。當學生不斷地進行思考與反思考,邏輯思維能力自然就會有所提高[1]。
二、引導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進行邏輯思考
語言表達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之一,這是因為表達過程必然是離不開思考的。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由于環境或年齡等的限制,大多不夠成熟,也就是說,當小學生在表達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看法時很可能出現詞不達意或是邏輯顛倒等問題。許多老師往往會因為個人耐心或是課堂時間等問題阻止學生表達,或是直接幫學生把“話”說完。這樣對于學生自我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即使學生“說”的過程出現了各種問題,但這都表現了學生是經過思考并擁有了一定的自我想法,而自我思考后產生的想法萌芽很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后生長成參天大樹。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應該引導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說思路、說想法、說策略,即使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小問題,老師都應該給學生鼓勵。也許一些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并不能正確地寫出數學問題的正確解決公式并正確計算,但只要學生能夠勇于說出來,那么老師的教學目的就從另外一個方面實現了[2]。
三、通過比較法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對于剛開始接觸系統數學學習的小學生而言,發現知識并接受知識的最好方法就是比較。因為在小學生的世界中事情大多只有“是與不是”“對與錯”,他們對數學問題的判斷大多也是這兩種,那么老師如何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幫助他們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首先就需要學會用小學生的思考方式進行思考,因此“比較法”就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就會學會判斷,在比較的過程中就會進行計算,從而邏輯思維能力與判斷能力就會得到培養。
四、指導學生學會運用遷移思考能力
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學習中最為苦惱的問題就是題目是做不完的,變化也是時刻都有的,那么怎樣才能用最簡單的方式獲得更大的收獲且不至于讓自己的學習過于枯燥?此時,邏輯思維能力中的遷移思考能力就發揮了作用。比如在計算圖形面積時,長度或是寬度的變化都會引起計算過程以及計算結果的變化,學生在掌握這個問題后,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遷移思考當周長不變時圖形面積的變化計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會變得更加縝密,思考的過程會更加清晰,自己對題目的看法會有一定程度上的拓展,此時,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目的就能得以實現。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培養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初級的,但同時對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會造成極大影響。因此,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邏輯思考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昂 措.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3,(8):65.
[2]莊榮木.淺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5,(57):78.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匯文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