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
摘 要: 本文從中職學校的現狀分析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討教育供給側的改革給中職學校帶來的一些影響,對如何發展中職教育提出建議。
關鍵詞: 中職教育 供給側改革 改革措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原本指的是經濟術語,意思是“從提供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后來逐漸引入各個行業。2016年3月8日,在全國兩會期間,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談到中職學校的現狀時提出教育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他說道:“群眾對教育不滿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想要的教育我們沒有,我們提供的教育他們不滿意,教育產品提供與需求脫節。”明顯指出了供給側改革不僅是經濟領域的事,而且是教育領域的事情。
一、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現狀
我國中職學校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成人中專、職業高級中學四類。我國十三五規劃明確規定到2020年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達到90%,目前是87%。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普通高中,二是中職學校。長期以來社會對中職教育認同感不強,中職招生一直不盡如人意。盡管國家再三強調在今后一個時期要總體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的招生規模大體相當,但是從2014年統計的數據看,全國中職學校的學生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2.09%,沒有達到預期規定的數字的45%。究其原因一是長期的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影響,家長認為讀中職學校沒面子;二是中職學校本身供給不夠有效,無法提供高質量的教學;三是一些學校社會性技能培訓機制不夠靈活。而且招進來的中職學生素質普遍較差,文化水平低,不服管教,也不認同社會遵從的道德標準,逃課曠課是家常便飯。雖然近幾年來一些中職學校獲得了很大發展,在校生人數達到了近萬人,但是仍然有部分中職學校在招生、就業、教學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困難。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例如十三五規劃規定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到2020年要增加到50%(現在是40%),中職學校的生存形勢更加嚴峻。
二、教育供給側改革對中職學校的影響
在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中,供給側是關鍵,是從“需求側”拉動向“供給側”推動的根本轉變。中職學校教育供給側的改革就是要求學校提供有效的教育、精準的教育和創新的教育。但是目前有的中職學校專業師資不足,辦學效益偏低,招生就業困難,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通過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性調整。全國各地都在進行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工作,目的是通過撤銷、合并、劃轉、共建等措施,將一些長期靠吃靠要等規模較小的學校整合成規模較大的達標中等職業學校。這勢必對中職學校的教育發展產生持久且深遠的影響。
(一)教育供給側改革促使國家更加關注中職教育的發展。
教育供給側改革就是通過改革的辦法推進中等職業學校資源的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的教育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的教育供給,增強學校對培養對象和社會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使得學生能夠成為合格的職業崗位操作能手。這種優勝劣汰的辦法促使國家加大對中職學校基礎建設投資和雙師型教師培訓的力度,使得中等職業教育呈現“事業規模擴大,經費投入增加”的良性局面。例如2005年湖南省中職生均公共財政預算經費僅為1387元,到2013年卻超過了9000元,增加了7000多元。
(二)教育供給側改革將促使教師以生為本,主動改變教學觀念。
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效果最終要通過老師的“教”體現出來。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肯定吸引不了學生。教師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的教育思想;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信息化教學,實現個性化教育和精準互動;要引導學生從灌輸式學習走向探究式學習,從學科學習轉向跨學科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正如2016年3月2日,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朱永新說的:“追求高品質教育,過一種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三)教育供給側改革處置一些效益不大的散、小、弱學校勢必帶來一定的社會沖擊。
2015年10月26日江西省教育廳聯合多部門下發《關于推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指導意見》,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工作,將通過3年的努力,以撤銷、合并、劃轉、共建等措施,基本完成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工作,在全省重點辦好300所達標中等職業學校。截至2014年年底江西省有509所中等職業學校,將要淘汰209所不達標學校。目的是減少學校數量,擴大學校規模,推進教育供給側的改革。但是屬撤銷的中職學校其教職工安排不當的話勢必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這將給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供給側改革帶來嚴峻考驗。有特色有水平而規模小的中職學校何去何從前途堪憂,有可能在改革的沖擊下被無情地淘汰。
三、在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中,中等職業學校的應對措施
中等職業學校要在新形勢下得到發展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提升校長領導力適應現代學校的發展。
學校校長的領導力對于學校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縱觀江西將近萬人生源的中職學校,其校長魄力非凡,民主開放,對中職教育的發展方向把握徹底。一些老牌的學校在過去的10多年中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反而停滯落后了,究其原因校領導仍然停留在過去的計劃經濟和人治社會的思維中,未能跟上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的形勢。因此進一步培訓提高校長綜合素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重點是要提高校長的頂層設計能力、文化領導力、課程領導力及教學領導力等素養。這樣才能使校長淡化行政領導力,把握中職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以及遵循中職教育發展的規律,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給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學校也能得到有序和有效的提升。
(二)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抓好教學管理工作。
國務院在四年前印發的《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可見國家對師資力量的建設非常重視。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9月致全國教師慰問信中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該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中職學校的教師除了少部分來自于一線產業外,大多數都是直接畢業于大中專院校,理論能力比較扎實但是實踐能力比較薄弱有的甚至是零。中職學校的學生理論文化水平低,對文化課的抵觸情緒嚴重,形成學生厭學老師厭教的局面。老師總責備學生不尊敬教師,學生總埋怨老師對自己不理解。因此,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業務能力培訓,把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作為立校興校的立足點,抓好教學管理工作,規范教案書寫,完善教師考核體系,鼓勵教師研究教學課題,以此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要有一支堅強有力的招生就業服務隊伍。
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一直是老大難問題,甚至有的學校因為招生困難已無法運轉。因此,要重視和加強招生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招生部門的作用,有規模、有秩序、有系統地做好招生工作;要拓寬中職學校的招生對象,不要局限于應屆歷屆的初中畢業生,要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招生;要進一步深化招生改革,探索中高職銜接多種模式,使人人都有機會接受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招生是學校賴以生存的命脈,就業是學校發展的基石。要根據教育部等5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完善學校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就業服務信息平臺,使得信息的傳遞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傳遞;做好畢業生的就業宣傳工作,以創新促就業,以就業促創業,最終形成學生“招得進,留得住,學得到,送得出”,以就業推動招生,招生提升就業的良性循環局面。
(四)推動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
有的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方面與用人單位很少接觸,致使學生到崗后不能立即適應崗位工作。學校要落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推行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由學校和用人單位共同商定人才培養計劃,教學方案,專業課程設置,實習計劃,等等。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入校及入廠,招生及招工,畢業及就業”。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探索一產的“涉農專業+涉農企業”(合作社),二產的“基地建在企業”,三產的“前店后校”等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四、結語
教育供給側的改革任重而道遠,涉及學校、教師、學生等方方面面,難以一步到位。但只要學校本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問題為導向,突出中職教育的短板,敢于對教育供給方式、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招生制度和就業指導等諸多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就能盡快實現教育供給端的轉型升級,在改革的浪潮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為我國的中職教育繼續作出巨大而輝煌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關于推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指導意見.(贛教發(2015)10號).
[2]傅蔚岡.供給側改革旨在優化教育選擇.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6-03-05.
[3]熊丙奇.教育老大難問題要從供給側破冰.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