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丹
摘 要: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在新課程理念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課堂生成資源是教學資源的核心部分,因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生成資源”的案例進行分析,并結合已經積累的教學經驗展開論述,希望能夠使課堂生成資源得到有效運用。
關鍵詞: 小學數學 生成資源 應用分析
課堂上的生成資源是動態的,并且具有兩面性,因為生成的資源中有些是積極有效的,也有些是具有負面效應的,因此教師應及時把握積極、正面的生成資源,并將其合理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生成中形成有效的思維碰撞;而對于非預設的生成資源,教師應及時、適度引導。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中的案例分析課堂生成資源的實際應用和心得體會。
1.用心預設,促進生成
實際教學中,生成與預設既相互矛盾又對立統一。面對教學中不期而遇的問題,教師要做好充分預設,這也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在這一現實環境中,要求教師的預設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案靈活多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為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做好充分準備,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秩序和質量。所以,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思維,在重要教學環節中充分預設,列舉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積極尋找應對措施,這樣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和需求隨時改變教學方案,以應對各種問題。
例如,在教授學生認知分米和毫米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用生活中的事物,比如常用的吸管,然后提問吸管的長度,通過測量學生可以知道吸管的實際長度。常識下,學生可能回答10厘米,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用其他單位表述吸管長度,這時學生可能會回答1分米或100毫米。因此,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并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熟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了解情況,學生的興趣點,以及在學習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等等,這些預設有助于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也是有效學習的基礎。預設既反映了教案的質量,又是教師積累經驗的體現,不僅彰顯著教師教學的機智和靈活,而且蘊含著教育的智慧。只有充分預設為基礎,才能創造出生成的美麗。
2.知錯就改,由“錯誤”加深對“正確”的認識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錯誤”其實是小學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資源”。教師應重視“錯誤資源”,因為心理學家認為:不嘗試錯誤,不讓學生犯錯,就將失去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所以,教師要正視學生的“錯誤”,正確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開發“錯誤資源”,將其充分利用,并通過發現錯誤,改正錯誤,最后,將錯誤升華,這是一個有效的過程,不僅能讓學生在錯誤中發現、探究,還能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增強學習信心,開發智慧。
例如,在教學比較分數大小這一內容時,教師讓學生比較5/8和2/3的大小,沒有公布正確答案之前,學生會有不同看法。這時,教師應該通過實際操作為學生演示:準備兩張同樣大小的方形紙,然后將其分別分成8等份和3等份,然后取出5/8和2/3大小的紙進行比較,這樣認為5/8大于2/3的同學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加深對正確答案的記憶。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分數大小的比較,不僅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獨立思考。
3.因勢利導,將課堂中的“意外”變成有利素材
課堂資源的生成是動態的,有時課堂教學的走向會偏離教師的預設,甚至發生各種意外,這對教師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教學中的意外,既考驗是教師的教學智慧,又考驗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經驗告訴我們,教師應因勢利導,通過轉變教學思路,將“意外”加工,變成有利素材,為己所用。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中,在教授統計與可能性這一內容時,教師將四個紅球、兩個綠球和一個藍球放入不透明的盒子中,然后讓一名同學抽取一顆球,大部分同學認為他會抽取到數量較多的紅球,但是結果這個同學抽到唯一的一顆藍球。此時學生必定會產生疑惑,教師在此時應該因勢利導,讓更多學生抽取,然后通過抽取球的實際情況引出統計和可能性的概念。
4.合理引導,有效生成
對于課堂上的生成資源,教師應有效把握,減少在沒有利用價值的資源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對待與預設不一致的、但是有利用價值的資源時,教師應合理、巧妙地引導,將其變成有效的教學資源。
例如,在教學周長一課時,教師先預設問題,讓學生尋找工具和辦法測量一個圓的周長。不同學生會有不同方法,有的學生使用細繩圍繞圓形一周,再測量細繩的長度;有的學生則將圓形在尺子上轉動一周,然后讀尺子上的長度。雖然第一種方法是教師想要的答案,而第二種方法則有些繁瑣并且存在誤差,但是教師都應該積極耐心地演示和引導,并鼓勵學生尋找其他方法。課堂上學生的回答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會與教師的預想有偏差,存在不完整、不準確的現象。但是,教師應起到引領作用,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發言的同時,適當引導,把握學生思維方向,使學生由“偏”轉“正”,提高生成資源的有效性。
5.巧設問題,以“考問”激發學生的動力
小學階段,雖然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較幼兒階段有所成長,但還是處在不斷發展的時期,對事物的認知不足,理解具有片面性,生性好動,好奇心強,容易從生動形象的情境中了解事物,發現問題。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利用游戲教學法,迎合小學生的心理。這就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目的,設計相應的數學游戲,以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寓教于樂。游戲過程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而且促使學生通過游戲發現問題,獨立思考。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可以開展“找兄弟”的游戲,幫助低年級學生進行數字練習。比如學生拿著數字“8”的卡片,說:“我今年八歲,姐姐比我大一歲,我的姐姐在哪里?”這時拿著卡片“9”的學生站起來說:“九歲的姐姐在這里。”通過這樣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對數字產生興趣,減少厭學情緒,讓學生在教學游戲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總之,教師要認識到,教學過程中的預設和資源生成是動態的。教師要抓住所有教學信息,正視教學中的“意外”,不要有回避心理,而是應該因勢利導,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案,讓教學在最佳思路下進行。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因此教師應把握生成資源,使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吳鎮輝.小學數學課堂“學生自主學習方式”探究[J].吉林教育,2016(18).
[2]王偉.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J].吉林教育,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