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珠
摘 要: 生活和數學是相互聯系的,生活中包含著重要的數學資源,生活也是數學知識運用和實踐的基地。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已經有多年實踐,但是在實際運用中仍然存在一些誤區,阻礙著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本文在分析生活化教學運用現狀的基礎上,探究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生活化教學 小學數學 學生主體
一、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生活教育理念首先是由美國使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來的,認為教育就是還原生活本來的樣子,在教學活動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地在情境中思考、探索,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鍛煉自己,提高能力。我國鄉村教育家陶行知在教育實踐中將生活教育完善為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對學生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與本學科相關的教育資源,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擴展知識鞏固的方式,將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使數學知識不只是數學公式、數學計算等的機械學習。
二、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生活化教學內容引入的單一化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發展階段,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依靠學生的感性經驗和生活中具體形象的事物,但是在內容的引入上存在單一化問題,主要表現在實物輔助運算和實物圖形認識。例如,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圖片引入生活中的蘋果,小明家里有6個蘋果,媽媽下班后又買回來7個,現在家里有幾個蘋果?引入學習中的書本,新學期開學,上午小紅得到8本新書,下午得到6本,請問小紅現在手里有多少本書?這樣的生活資源引入,主要是服務于學生的運算,沒有營造氛圍,沒有情感的體驗和參與。再如,在《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ppt展示生活中的不同形狀的圖片,長方形的書本,正方形的紙片,三角形的三角板,圓形的餅子等,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圖形,并能夠進行識別。這些生活資源的引入目的是單一的,沒有激發學生的層次性思考,也沒有推動課程的層次化深入。
(二)生活化情境創設的非真實化
數學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絕不是脫離生活的機械運算,數學是要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因此在教學中應設計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促進知識的靈活運用。但是,從實踐來看,很多教師在對待數學情境和數學運算的結合和運用中,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教師引入數學情境的目的就是進行運算,獲得答案,而不是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產生更深入的思考。例如,在《20以內進位加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一個情境:小朋友去游樂園玩,項目的選擇有魔天輪,花費是12元,旋轉木馬8元,海盜船10元,搖搖船5元。替小明選擇兩個項目,總價不能高于20元。這個情境中的數據與實踐中游樂場的項目花費不相吻合,無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同時,課堂上的數據與現實中的差距,會讓學生產生認識上的誤區,課堂上的數學與生活中的數學是不同的,數學學習就是為了獲得好的成績。
三、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的有效策略
(一)多樣化地引入生活中的資源形成系統的學習
數學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基本上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多種原形,教師要通過充分分析教材內容、分析學生,從生活中篩選出能夠促進學生全面思考數學問題。例如,在《圖形的拼組》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考慮到本節課的內容需要學生操作,但是如果只是機械操作,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不會很高,對知識的掌握也不會非常深入。這時,教師引入生活中的道具火柴棒,首先引導學生用火柴棒進行嘗試,看學生能夠拼出哪些圖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常見圖形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入生活中常見的風車、金字塔、小汽車、交通警察,激發學生思考,看用什么樣的圖形相接,能夠拼出不同造型。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學生在相同圖形拼接的基礎上,展開不同圖形拼接的嘗試,不同的造型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且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由探索空間。最后,教師通過展示不同的風景圖片,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創作的各種造型,營造環境和氛圍,如小學生開車去學校的場景,天氣明朗,路上人來人往,有小橋,有學校,有大樹等,引導學生更深一步地探索和思考。
(二)營造真實化的情境,激發學生思考
新課程背景下,反對教師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法,要求將思考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話語權和交流權,而引導學生思考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創設問題情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問題情境都能夠激發學生興趣,不好的問題情境有時甚至會遭到學生的反感,從主觀上放棄了對新內容的學習。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情境是有效的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情境的真實性,是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真正會遇到的問題。例如,在《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班級活動的組織創設情境。本次活動需要器材,需要同學準備服裝。在上課前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列出所需要的各種材料,然后到市場上了解這些材料的價格,并考慮需要的數量(由于本次活動的特殊性,需要的數量都是個位數),學生要根據這些數據為這些活動做預算。這樣的活動充滿真實性,并且活動內容中所涉及的運算是豐富的,學生能夠不斷進行計算和嘗試,這就使內容更飽滿,使課堂更生動,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得到提高。
(三)將課堂中學到的各種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小學數學學習不僅包括知識的接受和吸收過程,而且包括知識的鞏固過程。傳統教學中采用的是試題的鞏固方式,教師結合內容讓學生進行練習,學生在機械的訓練中完成知識的鞏固,這樣的方式使得很多學生的知識學習是機械的,能夠在書本上進行運算,但是當遇到真實的問題時,學生仍然不能夠解決。生活教育提出,生活既是數學知識的來源,又是數學知識最終實踐和運用的基地,在教學中需要通過靈活性任務的組織,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四則運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生活,引導學生統計餐廳的客流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加減混合運算,并且計算的量能夠得到保證。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需要了解一周的大概客流量,為餐廳的創立提供數據依據,促進學生發展。還有,就是旅游時計算全家的路費和票價,這里涉及兒童票和老人的半價票,會運用到乘法和加法,并且最后需要計算平均每一個人的消費大約是多少。這些內容都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這樣的鞏固更有真實性,更靈活,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更有趣,并且生活中的豐富資源也是數學知識鞏固的重要基地。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包括課堂中生活化情境和生活化資源的引入,也包括課堂知識在生活中的靈活運用。目前,生活化教學在實踐中出現內容引入的單一性和情境的非真實性問題,使生活化教學出現形式化的特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樣化地引入生活中的資源,形成系統的學習;模擬真實的情景,激發學生思考;將課堂中學到的各種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滿倉.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