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明云
[摘 要]反思傳統的幼兒教育,主要是以教師在前灌輸,幼兒在后模仿為主要形式。強調了教師的主導性忽視了幼兒的主體性;強調了知識技能的機械學習,忽視了幼兒的自主體驗;強調了一桿尺子下,忽視了個體差異……
在大力提倡課程游戲化的今天,在提倡“一日生活皆教育”的今天,在強調與《指南》同行的今天,如何讓孩子在主動中學、在探究中學、在快樂中學、在實際操作中學、在親身體驗中學、在直接感知中學呢?結合我園《田園特色課程》的開展,談談我們的做法及個人的感悟。
[關鍵詞]自主;探究;快樂;操作;體驗;感知
《指南》中指出 “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注重孩子學習品質的培養”,這就說明了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是“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這也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所決定的。下面我結合我班的工作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實際操作做中學
《指南》中指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獲取經驗的需要”,這就說明了孩子要在“做中學”。我們遵循杜威讓幼兒從 “做中學”的思想,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操作的真實情境,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 在興趣的引導下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活動形式的觀察、操作、記錄和討論,讓幼兒在快樂中自主學習。如:春天到了,家長們都在忙著種瓜,在與孩子們聊天周末在家干嘛的話題時萱萱說:和奶奶到地里去種瓜了,種了南瓜、黃瓜、菜瓜,可好玩了。其他孩子一聽非常感興趣,這個說回去我也要奶奶和我種瓜,那個說我讓媽媽和我一起種瓜……見孩子們對種瓜如此感興趣,我對大家說,那你們想不想在幼兒園種瓜呢?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于是我上網收集了大量的瓜的圖片,給孩子們看,經過大家的反復討論,最后決定種家里沒有的瓜,有多翅瓜、福瓜、金天鵝瓜、小丑瓜、頑皮小孩……我讓孩子們回去向家長請教種瓜的方法,第二天大家分別介紹種瓜的方法需要的工具。我還讓孩子們自己自由組合三人一組選擇一袋瓜種和一個輪胎瓜壇。請孩子們把自己一組的瓜種數一下,并讓他們商量好怎樣分工。商量好了大家就去種瓜了。種好了瓜,我還引導孩子一起動手給自己的瓜壇了貼上標記,上面有孩子們自己的照片、瓜的名字。種下了瓜,大家經常去給瓜澆水、觀察瓜,有一天孩子們發現有的瓜出苗了,有的沒有,這是為什么了?我和孩子們小心刨開泥土,經過大家的仔細觀察研究,最后得出結論瓜苗出得快與慢,有幾個因素。1、與瓜種種得深與淺有關系。種得淺的出苗稍快一些,而種得深的出苗慢一些。2、與瓜種的品種有關。有的瓜種口緊就出得慢,如小癩瓜和其他瓜用同樣方法一起種,小癩瓜至少比其他瓜出苗慢半個月。而口松的瓜如福瓜、多翅瓜等少則三天、多則一個星期就出苗了。3、與種的方法有關。孩子們發現將瓜種的口向上,瓜苗出得又快又直,而如果將瓜口向下種,瓜苗出得相對就會慢一些,而且瓜苗是彎的。種瓜就是在孩子的“做”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積極與同伴交往、交流而獲得的經驗,這種學習方式正是深受幼兒喜愛的,也是尊重幼兒學習特點的一種學習方法。
二、親身體驗玩中學
《指南》中指出: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發展。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區域游戲的作用大家都明了,而戶外體育游戲不僅能促進幼兒各種技能的發展,愉悅幼兒心情,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同樣也能融入社會、科學、語言等方面的學習。體育游戲能讓幼兒玩在其中、發展在其中、學在其中。
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許多體育器材,如輪胎、輪胎小船、陀螺、鐵環……孩子們可以自由玩、自主探索玩法、體驗會玩的樂趣、激發創新新玩法后的成功感。我們還為孩子們創設了許多戶外情境性游戲,這些游戲參加的人數一般比較多。如搶收糧食,孩子們知道了要繞過小樹林、爬過小山坡、走過獨木橋。在搶修堤壩中孩子們知道跨過小河、鉆過山洞、匍匐過草地……在這些游戲中,他們不僅掌握了這些動作技能,還知道了與同伴要相互幫助才能完成任務,更深深領會了這些動詞的意義。
在小組游戲中,我們還注重其他領域的學習。如游戲“打保齡球”,我們為孩子準備了記錄紙、保齡球。游戲三個孩子玩。一人記錄當裁判,另兩個孩子一人選擇一排十個的打保齡球,一球下去打到幾個,還剩幾個,你比我多幾個,我比你少幾個。如游戲“跳房子”,我們在場地上畫上房子,在每個格子里寫上數字,兩個孩子一人提要求一人玩,一開始用“石頭、剪刀、布”決定誰先玩,然后就是誰贏誰就玩,不玩的人就提要求,如:順數跳、倒數跳隔兩個數跳……還有如游戲“打蒼蠅”,提供蒼蠅拍、數卡或點卡、蒼蠅圖片,將蒼蠅圖片懸掛于幼兒跳可觸及的地方,幼兒根據另一幼兒提供的數卡或點卡打蒼蠅次數或個數。再如“擲骰子講故事”游戲,教師準備故事圖片、骰子、輪胎,孩子們根據所投骰子的點數向前跳輪胎,到了圖片這兒講述圖片內容,通關后繼續游戲。
三、直接感知生活中學
《指南》中提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也就充分說明了孩子的學習特點是需要在生活中學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讓我們認識到教育內容來自于幼兒生活,來自于幼兒身邊真實的自然和人文世界。春天到了,春光明媚,我們帶著孩子們走進春天的田野,孩子們在美麗的大自然無拘無束,和同伴自由暢談,偶然間,有個孩子大叫起來:馬蘭頭馬蘭頭!果然,在樹林中有一大叢嫩綠的馬蘭頭。老師,馬蘭頭好吃呢!老師,馬蘭頭包餃子可好吃啦!還可以涼拌呢!孩子們興奮地議論著。見孩子們對馬蘭頭如此感興趣,我讓孩子們看著馬蘭頭說說它的樣子,然后大家討論怎樣采馬蘭,頭。孩子們有的說用刀,有的說用小鏟子。可是這些工具我們都沒帶,怎么辦呢?最后大家決定用手掐。沒有小籃子沒有方便袋,孩子們脫下外衣包。大家滿載馬蘭頭而歸。到了活動室,孩子們又說:老師,可以包餃子嗎?老師,可以涼拌嗎?看著一張張熱切的小臉,馬蘭頭宴會在我的心中形成。請廚房阿姨幫我們買來了其他材料,大家一起開心地張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