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山
摘 要:武術被譽為“國術”,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目前武術在我國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引起了更多人的廣泛關注。武術技術的教學是廣大體育工作者值得重視的學科,也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的重要途徑。在武術課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目的出發,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活動和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思維活動去理解教材,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現階段的武術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動作僵硬的問題,導致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本文主要對造成動作僵硬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武術教學中動作僵硬的措施,以期能提高武術教學效果。
關鍵詞:武術教學;動作僵硬;改進措施;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53-01
武術是現代學生較喜歡的一個項目。在教學中,特別初學武術者,動作僵硬是一種普遍現象。從表面看似乎是用力過大,事實證明造成此主要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好武術運動的技巧和用力的方法,他與用力的大小是無絕對的關系的。要解決動作僵硬這個問題,不能把問題的關鍵放在用力的大小上,而要放在用力的方法和技巧上。要從啟發引導學生掌握正確技巧的教學方法入手,盡快解決動作僵硬的問題。
一、造成動作僵硬的原因
在武術教學中,每學習一個新動作,一般都要通過教師的正確示范和講解讓學生建立完整的技術概念,并對每個動作加以細節的仔細說明。如果不進行動作分析,不指出技術關鍵點,就很難取得預想的教學效果。這樣,學生將會似懂非懂,結果是在沒有弄清技術細節與要領之前盲目模仿。有時由于受視覺的局限,以及武術動作的結構復雜性(包含著各種技巧和用力方法),而造成錯誤的判斷。只用簡單的模仿是難以掌握動作的關鍵的。如:單亮掌動作,他的技術關鍵就在于抖腕與轉頭的協調配合。雖然抖腕與轉頭的動作與整個動作的過程的用力大小沒有絕對的關系,但如果配合不當,就會使整個動作僵硬。配合協調的話,則整個動作就顯得剛柔并濟。如果在教學中學生沒能掌握這一動作的發力關鍵,急于求成,勢必會造成肌肉緊張,用力不協調,動作僵硬。長此下去,就會形成習慣,形成錯誤的用力定形,就難以糾正。實踐表明,只有掌握正確的技巧和用力方法,動作才能自然協調、充滿力度。綜上所述,造成動作僵硬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動作的技巧和用力的方法。
二、改進武術教學中動作僵硬的措施
實踐證明,武術動作數量較多,結構復雜。各個動作用力的技巧和方法有所不同。但是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它們有共同的規律可循。在教學中,向學生主要強調的是動作要放松,用力的程度要符合動作的運動規律和動作的特點。用力地吮吸、程度的正確,則是掌握用力方法的前提。如:做開步沖拳動作,它的用力方法是:應遵循“其根在腳、力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的用力順序。由腿發力帶動胯部急轉,擰腰松肩,最后挺立完成這個動作。如果用力順序錯誤,則是動作缺乏力度,必須造成動作僵硬這樣的結果。武術中的部分動作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動作的用力順序不同,因此,在武術教學中,我們要克服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動作,這就需要進行長期的反復訓練,注重典型動作的訓練。通過典型動作的強化練習,減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動作,克服動作僵硬,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意影響動作力度的其他因素
影響武術動作力度的因素不僅限于動作放松,用力順序正確,還有許多與用力過程關系不大,卻對表現動作力度起著重要作用的其他因素。較為明顯的有動作的力點及身體各部位的協同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向學生揭示這些因素。注意要求學生力點準確,力點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動作力度的表現,各種具有攻擊含義的手法和腿法均要求力點的準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正反兩種示范,讓學生理解力點準確與表現動作力度的關系。身體各部位的協同作用與動作力度的表現也有非常緊密的聯系,有上肢、下肢共同參與的動作,應要求學生做到全身協調一致。如彈腿沖拳動作,要求彈腿沖拳動作同時完成,應考慮到彈腿動作幅度較大需要時間較長,而沖拳動作的時間較短,要求這兩部分動作同時完成,不應是減慢沖拳速度,而應是要求沖拳動作稍晚于彈腿動作開始,類似動作的技巧處理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闡述清楚。
通過實踐表明,在武術教學中,要解決學生動作僵硬這個問題,不應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動作要放松、動作要有力,而應該向學生分析說明用力的方法,掌握動作技術的關鍵,理解動作的力點,把握武術運動中的一般規律。運用一些專門性的練習來克服、糾正和解決動作僵硬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杜 華,李志鴻.淺析武術套路教學的注意事項[J].搏擊(武術科學),2012(9):67-68.
[2] 胡秀英.高等體育院系武術普修課程教學目標和形式的構建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7(S1):102-103.
[3] 李 松,趙秋菊.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在武術必修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2):114-118.
[4] 蘇克強,胡素梅.傳統武術文化的和諧內涵與傳承途徑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 2011,08(4):22-24.
[5] 劉曉莉.參與高校體育社團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各階段影響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3):98-100.
[6] 杜衛提,孫珂.論普通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模式的運用與意義[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06):155.
[7] 席姝容.論中學體育課程中開設形體訓練的作用與意義[J].群文天地,2011(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