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互動”和“對話”作為基礎,同時將問題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部流程中。因此,教師需要充分掌握教材內容,建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可以使學生們在探究和發現問題的同時將問題解決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階段,教師有必要利用對情境的創設,逐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250-02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什么?葉圣陶先生早就為我們指明: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被認為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一種學習方式,是顯現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研究性學習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誘發探究欲望
在探究式閱讀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是誘發學生研究欲望的“催化劑”,因為探究式學習重在提高學生對書本所反映的生活或現實生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現并確定具有探究價值的東西。當然,有些探究的問題需要學生自己來提出,但是教師在探究式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的導向作用是無庸置疑的。
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情境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真實的,另一種是虛擬的。由于受教學環境的限制,上課所設置的情境往往是虛擬的。例如教《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我就虛擬了一個旅游的情境:先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小組,讓同學們都帶上不同顏色的旅游帽,分別代表四個旅游分隊,并讓小組商量分別選出一個同學當導游。接著播放一段優美的樂曲并興奮地說:“同學們,在祖國的東北有許多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群山,可美了,像個大花園,課文稱它為‘美麗的小興安嶺,你們想去嗎?”聽了學生的回答后老師馬上放小興安嶺美麗風光的解說錄像,同學們個個都興趣盎然。老師又相機問:“你們是想在明媚的春天去,還是在金色的秋天去?是在枝葉特別繁茂的夏天去,還是在白雪覆蓋群山的隆冬去?為什么?”同學們聽了情不自禁地展開想像,因急于了解小興安嶺四季的美麗而產生了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中,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們確定了探究的方式,決定每個旅游分隊探究學習一個季節的內容,再由分隊的小導游帶領全班同學游覽,這樣,課文的內容就被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也提高了同學們探究問題的能力。
二、確立探究學習的主題
教學時教師要把握時機,創設好探究的情境,然后幫助學生明確探究的專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并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尋找答案。
如精讀《草船借箭》一課,上課伊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語表層”,為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教師要創設情境:“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草船借箭》,直到現在,老師還在被一個問題困擾著,百思不得其解,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問題嗎?(學生大聲回答:想)我先不告訴你們,請大家認真讀讀課文,看看誰能猜中老師的心思。”學生興趣盎然地讀課文、思索、商量,積極踴躍地猜測“困擾老師的問題”(其實就是老師設計好的探究主題),即: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到底想過些什么?
這是一個高質量的探究性閱讀的主題,一是具有集中性,最大限度地涵蓋了課文的內容;二是具有深廣性,有相當的難度,足以讓學生花一番精力去研究、探索;三是具有開放性,答案多維,能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四是具有逆向性,必須根據文中已知的內容去推斷未知,訓練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
三、教師應對探究學習的過程指導
探究式學習不僅重視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探究學習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智開發,因為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體的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如在引導學生探究“諸葛亮在立軍令狀之前到底想些什么”這個問題時,教師首先在方法上做指導,問:“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用哪些方法?”學生開動腦筋紛紛出高招,有的說看《三國演義》,有的說上網查,有的說讀課文動腦想……教師及時指導:“在目前的條件下,最好的辦法是反復讀書,認真思考。下面請同學們分組研究這個問題。”在教師的幫助下,每個小組的人員分好工,先由一個同學輕聲讀課文,其余的同學邊聽邊想邊記哪些材料與解決這個問題有關,讀完后互相交流、討論,最后由一個人整理答案準備匯報,其他組員進行補充。學習期間教師巡視、點撥、引導,同時參與學習活動。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潛心探究,而且能引導學生很好地解決問題,提高探究性閱讀的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性閱讀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四、促使學生主動質疑問難
由于小學生的自身特點,在進行探究式學習時明顯與中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不同,小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定律較為淺顯,先從問題為出發點,尋找問題的結果和收獲到一定的知識,但是,前提是讓學生先發現問題,學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為主要參考依據,從中發現問題,在此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這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生依靠自己進行解決問題,會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產生求知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得到培養,為學生未來的求知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坐井觀天》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課題,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質疑,首先,可以先讓學生對課題的形式進行觀察,此時,學生就會提出疑問,為什么要坐在井里看天空?是什么 動物做在井里看天空?又如,在教授學生學習《小珊迪》這一課文時,學生會提出小珊迪是誰?在小珊迪身上發生了什么事?學生提出的問題都與文章的內容息息相關,只有教師可以有效的進行引導,學生會在課文中找到自己提出問題的答案,此時學生會感受到一種成就感與解決問題的喜悅感,并且教師也在此過程中,完成了教學的目標,達到雙贏的效果。
最后,在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在課文后也新增了一些實踐性作業。因此,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我們還應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親生經歷,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