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聲樂藝術在我國音樂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民族聲樂經過長久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豐富內涵。本文簡要介紹了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過程,重點分析了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內涵,以期為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聲樂;文化內涵;審美內涵
從古至今,我國的民族聲樂都在中國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盡管社會在不斷發展,但是我國的民族聲樂隨著社會的腳步在不斷改革和創新。將時代特色融入自身的文化內涵中,因此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民族聲樂藝術是全部民眾智慧的結晶,代表著民族的精神氣魄,這不僅是文化積淀的產物,也體現國家的文化形式,因此民族聲樂自有其本身所具備的獨特的豐富內涵。
1 民族聲樂藝術簡要概述
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程與歷史時代緊密相關。民族聲樂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如經濟,歷史,政治,文化,生活水平與生活習慣等。因此,民族聲樂具有其獨特的魅力,不同于其他任何藝術形式。民族聲樂誕生于民間,受到大眾的滋養與呵護,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神傳承下去。從廣義上來看,中國民族聲樂包括了民間歌曲、傳統戲曲、曲藝說唱以及新歌劇唱法,聲樂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民族化等演唱內容,經過歷代的音樂工作者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一個完整而系統的民族音樂體系。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民族聲樂是對傳統音樂的一種創新和改革,使其具有當下時代的精神文化內涵,符合當前人們的審美觀,其實際上體現了現代民族聲樂唱法,是在中國傳統音樂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富含中國特色的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民族聲樂豐富的審美內容和特有的審美內涵,是中國審美文化的重要體現。民族聲樂并不是單一體,它是一種融合了多種音樂形式,具有多元音樂元素的藝術形式。它以傳統音樂為基礎,吸取了民歌的絢爛多彩的特點,并且結合了西洋唱法華麗的聲腔,這為民族聲樂賦予了一種獨特的氣質。這種鮮明、蓬勃的藝術特色,多元的音樂風格為聽眾帶來了獨特的聽覺享受。
2 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內涵
民族聲樂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民族聲樂以民族語言為基礎。第二,表現出傳統音樂的腔調。第三,其發聲方法和表現手段適合本民族人群。第四,傳達了中國音樂的精神氣魄。第五,使中國傳統審美意識和內涵得到傳承。第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音樂特征。民族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的主要特點是其對語言和音樂的高度結合和應用。特別是演唱使用的語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族聲樂的藝術風格。中國的傳統民族音樂對語言格外的重視,相比于西方的演唱方法和聲樂藝術,中國民族聲樂對于語言的理解和品位早就超越了音樂本身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不同文化結構的不同需求。民族聲樂對聲調要求較高,希望通過追求抑揚頓挫體現出歌唱的韻律。民族聲樂的演唱通過音色、音高、力度來追求音樂的變化,通過氣韻和精神來表現音樂的內涵。民族聲樂的文化特征仍然繼承了傳統音樂的審美標準,同時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影響下形成的內涵和藝術特質。
3 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內涵
民族聲樂藝術自身不但具有十分豐富的審美內涵,同時還具有深厚的審美情趣,其審美意識也十分獨特。由于一些歷史因素,中國民族聲樂審美觀念的形成深受道家、儒家思想的影響。傳統的民族音樂吸收了孔子的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和老子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主要內容,這兩種思想互相滲透、融合,最終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民族聲樂中所秉承的“真、善、美”的審美追求,在儒家音樂思想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民族音樂也因為儒家音樂思想上升到了培養人的素質的高度。道家的觀點是,音樂是自由與無限的表現,能夠與自然相互融合,這個觀點與民族聲樂流線性與韻律性的審美標準也十分契合。另外,由于佛教曾經盛行,佛教的思想也明顯滲透進民族聲樂的內涵當中。例如,佛教的“虛”與“悟”的思想在民族聲樂中有著鮮明的痕跡,特別是“悟”對民族聲樂的審美心理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以上可以得出,民族聲樂的審美內涵不是歷史長河的獨行者,而是各個時代精神精髓的交融下產生的一種別致的情調。正是由于這些豐富的民族思想,今天民族聲樂才能有如此輝煌的成就。同時由于這些時代的精神底蘊,中國音樂的氣質得以脫穎而出,在世界音樂文化的海浪中博得一席之地,穩固向前發展。
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把民族聲樂的展現過程看作一種美的展現過程。民族聲樂中包含了各式各樣的美,如語言、藝術、音樂演唱等。對中國民族聲樂來說,一切審美的前提是語言的清晰圓潤,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民族聲樂韻律的美態,才能溝通聯系與聽眾的情感紐帶。應用語言時,要注重漢語“聲,韻,調”的基本規則,要以此為基礎逐漸體現聲樂的美感與韻味。除此之外,對于民族聲樂來說,演唱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演唱的美感建立在咬字、情感、韻味、形態等多個方面之上,它體現出的是一種綜合的審美。民族聲樂的演唱并非是對著詞曲的書面照搬照抄,而是對其進行再一次的藝術創作,創造出聽覺的盛宴。這恰恰是我國傳統音樂審美中“聲情并茂”的要求,以聲音為基礎,情感為延伸,深深地感染每一個聽眾,觸動其內心。這要求演唱者將內心情感注入所演唱的歌曲,用專業的技巧與高超的演唱藝術表達出歌曲的內涵,摒棄夸張做作的表演,用完美的聲樂演唱去追求高雅的藝術情趣。中國人對聲樂的高雅追求一直堅持不懈,它的結果最終都歸屬到“韻”的審美標準,追求悠然、淡定的美感特征和精神氣質。
4 結語
中國民族聲樂隨著歷史進程的演變,不斷汲取著各個時代的文化精髓,這些優秀文化不僅促使民族聲樂藝術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同時也使傳統文化審美標準刻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烙印。民族聲樂在發展革新的進程當中,充分汲取了不同民族地區的多種音樂形式與風格的養分,并且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樹一幟的審美內涵和文化內涵,成就了今日民族聲樂藝術的蓬勃發展。民族聲樂的審美內涵往往都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而產生的,在發展的過程中和多個學科進行交流借鑒和互動,最終形成了民族聲樂自身獨特的審美意識,并且這種審美藝術將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被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趙世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風格的演變和發展[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5(03).
[2] 吳琛.淺析當前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內涵與基本標準[J]. 陜西教育(高教版),2014(03).
[3] 李優.淺談多元文化視域下中國民族聲樂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取向[J].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04).
[4] 王小林.探究中國民族聲樂的文化傳承[J]. 藝海,2016(04).
[5] 陳曄,劉雅旭.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與現代化的中國民族聲樂涵義[J]. 黃河之聲,2014(18).
[6] 劉粉仙.淺析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J]. 音樂時空,2015(22).
[7] 畢瑩.現代聲樂藝術中的社會文化審美訴求[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
作者簡介:楊建光(1970—),男,就職于唐山市歌舞劇團,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