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芳
【摘 要】隨著現代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轉變成創新的教學模式。如今的教育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和教學效率,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會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覺得有負擔。小學科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多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科學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充滿探究活力;思考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大量的實驗和觀察是學習這門學科就主要的學習方式,創設問題情境能夠突出這一門學科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小學科學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教學任務。盡力營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基地,是學生與教師合作、討論、交流、學習的最有效的場地,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探究意識
興趣永遠是學生的教師,學生在學習中有了興趣,從而對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很多。興趣是探索和認識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去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也是學生學習中的最活躍的因素。例如,教師在將授“鐵打生銹了”時,可以先給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的鐵銹,然后拿出鐵的樣品與生銹的鐵品進行比較,最后讓學生圍繞這一現象展開討論,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為了引導他們解決的思路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可以提出:“鐵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生銹?”學生在聽到這個問題后,必然會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也引出了一些有利于掌握其本課內容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商店中包裝的鐵釘不會生銹?鐵生銹與什么有關?那么在生活中如何減緩鐵生銹的速度?引發出的問題越多,學生們的探究熱情很高,也會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最終明白鐵釘是在水和空氣中最容易生銹,在油中是不生銹的。
二、積極參與,注重探究過程
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的知識和基本的技能是學生首要的目標,但如何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是非常的重要。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觀性和積極性。小學的科學教學不只是的幫助學生揭開謎底,而是要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研究科學的現象,從而獲取研究的方法。因此,小學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知識獲取的過程,探求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并化為學習研究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可以先讓學生先聽周邊發出的任何聲音,并讓學生將聽到的聲音描述出來,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這些聲音聽起來為什么不同?”讓學生想辦法使一根皮筋、鋼尺發出聲音,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想出了不少方法讓這些物體發出聲音,亦激發學生想主動的探求聲音產生的原因是哪些?極大地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感覺學習科學并不難,也是非常貼近生活,科學的現象與方法都可以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三、創新拓展,探究科學規律
為了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到,獲取科學的知識其實就可以從我們的身邊探索到。學生在探究科學現象時,根據發現的現象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讓學生要吃總結知識和規律能力的良好習慣,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講授聲音的產生是,可以先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根據從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而獲取到與聲音有關的知識。學生在學習聲音知識后,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提問:“在玩耍時,發現用木棍敲打臉盆,臉盆會發出聲音,而當木棍停止敲擊后,臉盆仍會發出聲音,這是為什么呢?”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們都拿出一根木棍和臉盆,通過做實驗來進行探究,最終發現聲音的產生不是敲打而震動,而且震動的幅度越大,聲音就月強,震動的幅度越小,聲音就月弱,震動的越快,聲音就越高,震動的越慢,聲音就越低。提高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發現規律和總結規律的能力,為學生的學習發現打下來扎實的基礎。
四、結語
小學生具有對新鮮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要結合教學的內容與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創造一個情境與教學結合的學習環境,鼓動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的活動中來,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根據自己探究的現象展開討論,并將討論出的觀點和討論過程中困惑的問題向教師提出,教師耐心的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對學生正確的觀點予以肯定和贊揚,錯誤的觀點給予及時的改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對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讓科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明軒,周鵬.初中化學“符號語言”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兒童心理研究,2012,10(16):11-14.
[2]魏雄玲.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下的探究是小學科學教學[J].課程教育,2014,10(8):24-25.
[3]劉占.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淺談[J].教育學者,2013,10(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