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平
摘 要:教學實踐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師的每一堂課都應以完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組成的“三維目標”而展開。三維目標以遞進的能力要求為基,不僅指導了教師教學實踐的方向,也對學生的能力和素養進行了層次劃分。由此,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效率地掌握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科素養,就成為教師必須深思的一大難題。以歷史教學實踐《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對這一課題進行探討,以期對歷史教學實踐的有效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歷史教學;有效性;新文化運動
一、教學實踐:《新文化運動》一課
《新文化運動》是高中歷史思想史部分《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專題中的第二節內容。本節內容在近代中國思想流變的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以前國人向西方學習程度由淺入深、從器物到制度升華為思想的體現,也是開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序幕的契機,可以說,它是舊思想的發展,也是新思想的肇始。
在本節課中,授課教師將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了三個板塊,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概況以及評價,并以循序漸進、層層剖析為主要思路,將課堂展開。首先,本課以描述新文化運動前思想仍舊封建落后的材料閱讀導入新課,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并過渡到本課的第一個內容——新文化運動的背景。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由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結合材料、積極思考討論并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教師成為活動的組織管理者,而學生能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動性。在第二個內容——新文化運動的概況方面,教師運用了列表、圖片等資料,仍以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為主,先后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內容的解析等做了闡釋。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是本課的另一重、難點,在這一問題的分析中,教師順勢講解了評價歷史問題的方法與思路,讓學生形成評價歷史的基本能力。在課堂最后,教師對本專題的主要線索進行了梳理,總結出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過程經歷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升華與演變。
二、從實踐中提出問題:歷史教學有效性的落實遇挫
在本堂課上,教師主要開展了圍繞課本與材料進行思考討論的活動,這一活動,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但是,在課堂的實際情況是:當老師讓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問題時,學生基本能夠認真閱讀思考,但當老師請學生回答問題時,學生往往皆做鴕鳥狀,埋著頭,生怕被老師點名回答,更不論主動回答問題了。這種情況凸顯出了本堂課的兩大問題:一是教師教學缺乏趣味性。整堂課充斥了材料、任務、討論等,卻缺少了能讓學生激起興趣的亮點。比如本課的導入,直接以文字材料為切入點,不如視頻、圖片等能迅速將學生視線帶進課堂,而且,過多反復的材料分析容易讓學生產生邏輯疲勞,學生的興趣不能維持,也就使課堂逐漸缺乏生氣。二是教師讓學生參與活動的方式過于單一死板。整堂課多為學生思考、討論,方式重復,如果在討論環節、提問環節設置一些新花樣,比如討論可以分組進行,讓各組競爭,加入獎勵機制等,而提問可以用問題接龍、經緯點名、年月點名等等,可以讓學生有緊張感,當然也就吸引了學生的興趣。
此外,從授課教師的教學計劃與課堂開展中可見,本節課在強調學生掌握相應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主要目標,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為主旨思想。從整體設計來看,授課教師的本意是有理有序的,但是,具體的課堂教學不等于提前備課,更多的卻在于實際的課堂開展,而在這一環節中卻存在太多突發性與偶然性,本節課中,課前計劃與課堂實踐之間的差距就凸顯了出來。從本堂課程的反思可見,若要達到這一目標,解決以下問題是關鍵:教師應該如何把控課堂步調,使教學過程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課堂不失秩序,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本堂課在設計上有理有序,而在具體課堂實踐過程中卻出現了課堂節奏不好掌控、學生積極性不好激發、活動方式缺乏多種形式等問題。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成為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巨大阻礙。由此可知,要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以上問題。
“實施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各學科都重點分析和強調的課堂教學原則。但是怎樣的教學才能稱之為有效教學呢?普遍的觀點是“使學生取得長足的進步,潛能得以挖掘,智慧得以開啟,學習方法得以改革的教學。”“我認為有效教學更要追求創新,若是不能讓聽眾眼前一亮,學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是很難算一節好課的。”從以上教學實踐中可見,要提高課堂有效性,需要思考的、探討的問題還很多,解決這一命題也是任重道遠。本文即在于根據具體的教學實踐,提出這一命題,探討這一問題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以拋磚引玉,找到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馬俊華.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A,2013(1).
[2]葛培.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