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沙沙
【摘要】人際交往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語言行為,二是非語言行為。非語言交際主要包括身勢語、副語言、客體語等,是一門復雜而龐大的學科,其在社會各領域發展中越發占據主導地位。本文以跨文化商務談判為例論述非語言交際的主要功能及其重要性。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 商務談判 跨文化交際
一、非語言交際概述
非語言行為是一種非文字語言交際手段,是除語言行為之外,交際者運用身體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對方傳遞信息,表達思想的一切表現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面對面的人際溝通中,半數以上的信息交流是借由無聲的非語言交際來實現的。非語言交際主要包括身勢語、副語言、客體語等。非語言同語言一樣都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了解這門復雜有趣的無聲語言,能幫助我們獲取更多有益的社交信息,特別是在跨文化商務談判活動中。
二、跨文化商務談判中的非語言交際
在跨國商務活動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時,非語言行為所傳遞的信息往往大于語言行為。因此,在跨文化背景下開展商務活動應正確理解非語言行為所傳達的隱含信息,體味其中的“不可言傳”,以促進商務活動的順利開展。
1.身勢語。身勢語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博德斯特爾提出的:人的身體各部位的運動肌的動作、器官都可以表達和交流信息、感情、態度——身體即信息。身勢語包括社交距離、目光、手勢、身體姿勢、表情等若干方面。空間距離是身勢語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在商務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交際雙方之間的距離不僅體現雙方的關系和心理狀態,而且也能反映其民族和文化特征。這里所說的“空間”不是物理學上的概念,而是社會學上的概念。不同民族與不同文化群體對同一空間距離有著不同的理解。
根據美國人類學家E. T. Hall的研究,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大致可以分為四種:(1)公共距離:一般為360-750cm,是公開演講、作報告時演講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2)社交距離:用于處理非個人事物的正式場合。一般在工作和社交聚會時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120-360cm)。(3)個人距離:指人際交往中雙方手部能夠觸碰到的距離,一般為45-120cm。在這一范圍內,人們可以完成握手等動作。(4)親密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間隔最小的距離,一般小于45cm。適用于關系密切的人際交往,如夫妻、父母子女和極要好的朋友之間。
在商務談判活動中,不僅要注意根據談判對象的文化背景合理掌控社交距離,而且要注意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頭部和腿部姿勢的變化以深入了解談判進程是否順利。據心理學家分析,腿和雙腳的姿勢會透露更豐富、更真實的信息。兩腿交叉的坐姿是一種符號性的自我保護動作,傳達出緊張、焦慮和戒備的情緒,希望通過擴大身體與自身碰觸的面積來進行自我激勵。當談判雙方已建立較為和諧友善的談話關系時,會呈現出雙腿彎曲,大腿成八字形,雙足放松的姿勢。所以在商務交際中,如果對方雙腿保持交叉姿勢,那就表明他對別人的建議可能持否定態度,而且對所討論的問題有些不感興趣。這時最好不要要求對方立刻做出決定,可先試著改變談話氛圍,等對方的身體姿勢較為開放時再進行勸說,這樣可以使商務活動的成功幾率高很多。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對眼神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和美國人或一些英語國家的人士交流時,他們通常會一直注視著你以表明他對你的談話內容很感興趣以及對你的尊重。但若與中國或日本等亞洲國家的人士進行交談時,對方一般不會一直注視著你,這是他們向你表示敬意的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應該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眼神的不同含義,既要解讀對方眼神所傳遞的信息,同時也需要用自己的眼神給予對方回應。
2.副語言。副語言是指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通過人體及其附屬物的某一部分形態及其變化來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一種輔助性的非言語符號系統,也包括語言的伴隨性聲音和功能性發音等類語言樣態。在商務談判活動中,人們傾向于把語速過快或說話結結巴巴視為是缺乏自信或言不由衷的表現。相反,把說話聲音洪亮、語速適中的人視為地位較高、成熟穩重的人。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某些副語言具有相同釋義,而有些則存在很大差異。在東西方跨文化商務談判中,沉默起著決定成敗的作用。西方人認為無論談判進展得是否順利都要給予有聲的回應,最忌諱沉默不語。而在與東方人社交談判時,適當的沉默反而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認真思考問題,對此次談判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并且會肯定其所傳達的意義是一種超越語言的無聲力量。所以在進行跨文化商務交流時,要充分考慮到雙方的文化背景差異,準確把握副語言所傳達的隱晦含義并適時作出反應,以達到促進商務溝通的進一步開展。
三、正確認識非語言行為
在跨文化商務談判中,語言固然重要,但如果脫離了非語言行為的協作,語言所表述的內容將是貧乏的、孤立的,是會阻礙交際順利開展的。由此可見,正確有效地認識并運用非語言行為有助于在跨文化商務活動中透視他人真情實感,減少或避免由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不必要矛盾,達到預期的談判目的,促進商務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楊華.英漢身勢語文化內涵對比分析.安徽大學學報,2002(6).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