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興福 牛占坡
摘 要: 閱讀和寫作結合運用,它們間唇齒相依,不可分割。提高孩子閱讀寫作能力。從而做到學而用之,領悟其中精華。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目的。
關鍵詞:閱讀 寫作 結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119-01
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簡單的概括成一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如何看待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還需用辨證客觀的態度以及結合的方式來正確處理閱讀與寫作,從而做到學而用之,領悟其中精華。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對于一個學生孩子將來在語文方面的發展具有相當深刻的烙印,一個人的閱讀習慣是從小養成的,一個人的寫作能力也是從小鍛煉的。
我多年從事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其實語文教學就是閱讀和寫作二個方面,二者是魚與水的關系。沒有閱讀何談寫作,相當于沒有穩固的地基如何有精美的建筑。面對此種窘境,教師應該作為閱讀和寫作之間的橋梁,教會學生如何去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魅力,教會學生如何在閱讀中學會寫作,如何在寫作中提高閱讀水平。
由于應試教育的缺陷使學生的視野弱化,閱讀內容空洞無實際意義,加之語文成績提高很慢,導致教師和家長失去堅持的耐心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這種狀況的出現。在各個學科中,語文學科它是個“跨年工程”。有時你都不知道工期。但大家都明白,只有堅持,才會有收獲。這樣也使得教師在閱讀和寫作的探索之路上阻礙重重。一句話,學語文就是長期堅持積淀的過程。記得我教過的一個高中生和我說,她初中三年考試都寫一個記敘文。她們老師說好寫,容易得分。簡單的話語,真實的案例讓我想了好久。這是教師的失職。這是教育的敗筆。如果我的孩子遇上此事,我該有多苦惱。于是我查找了許多關于這方面的書籍。有教育名家的理論。有一線教師的樣板。我把這些好的方法有選擇性地應用在我的課堂上。針對孩子的特點,不斷調整方法。
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這便是閱讀和寫作關系的很好的詮釋。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一學期的教材內容,對課文的理解、分析、感悟,就是為學生搭建寫作的平臺。一篇文章或一段話,精彩之處就是孩子習作模仿的點。充分利用課堂口頭表達,給孩子足夠表達的空間,把內心的情感用語言表達出來。通過“說”來檢驗他的“讀”。而孩子在“說”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把閱讀所得滲透到自己的見解闡述中來。課下落實到筆端。相信長此以往,堅持下去,學生對寫作就不會犯難。因為課堂中的精彩,孩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教師不要把孩子指引到自己的思路上,他就會有各種模仿點,這也極大調動了孩子習作的積極性。
不僅關注課內閱讀,更要關注課外閱讀。它是提高寫作永不干涸的源泉。但目前現狀堪憂:據統計,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讀三十余本書,而中國人人均還不到兩本。尤其是今天電腦、網絡、智能手機的出現,它吸引著所有的孩子,甚至成癮。反應到我們小學教學中,學生所讀的書,也僅僅是圍繞書包里的幾本教科書而已,甚少讀幾本課外書。而閱讀和寫作的提高離不開閱讀量的積累,所以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因材施教,推薦每一個群體去閱讀適合自己的書目,有針對性的閱讀才能有所提高。但同時也讓學生擁有選擇閱讀的權利,有相對自由的閱讀范圍。同時,經常組織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閱讀,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在促進閱讀和強化習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吸收后的釋放要緊密結合,才會達到效果。所以寫作在不必要的情況從不要求千篇一律的命題,而是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生活,根據自己的經歷,甚至寫自己的閱讀感受都是發散思維的好方式。這樣較為開放的命題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到孩子的寫作能力以及寫作水平,清楚的反映出學生在寫作方面存在的問題,更是對閱讀效果的檢測。如果學生能夠懂得從閱讀中找到精華,合理借鑒,模仿就是非常具有意義的。把閱讀運用到寫作中,從寫作中去感悟閱讀的深度。
制定每周二篇的寫作計劃。寫不是目的,真正寫好才是目標。組織學生上好二節作文評價課。二節評價課上成語文閱讀課。第一節評價課中,教師要選取有代表性的高中低檔水平的習作點評,有利于孩子間進行比較,可以讓全體學生了解自身的進步點和差距點。通過師生共同點評習作,小到遣詞造句,大到布局謀篇,孩子對自己的習作一目了然,從而讓孩子學會自己修改文章,表達出最真實的內容和情感。教師要充分運用鼓勵的語言發現孩子習作的閃光點,不足之處要要本著不打消孩子積極性為目的去評論。第二節評價課,讓孩子去朗讀自己的習作。這次師生的點評更偏重于與上次相比的精彩之處。使每個孩子都聽到自己努力過后的贊美之聲,讓孩子內心充滿寫作的力量,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多設計一些想象作文。如:續編故事,填充文章補白,幾組詞語編故事等,這些設計反應了小學生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融,觀念的確立,思維的碰撞,這也是在轉化閱讀的“死”語言詞匯為“活”的語言詞匯。
為了更好地強化讀寫的結合,選擇與學年段相對應的課外閱讀文本進行教學,用考試形式讓孩子完成閱讀文章后的“習題檢測”,有計劃來考核學生閱讀能力,以此來評估孩子學語文的能力。因為這些“習題檢測”包含了語文方方面面的知識,是對語文能力的全面考核。我們經常在參評語文試卷時,會感慨到:這孩子的閱讀題做得真好,一分不丟!瞧,這孩子作文寫得太好了!老師都高興不得了,看到了付出的回報。孩子的分析、理解、感悟能力提升了。這種提升來源于內在的學習潛力,他已經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傾吐了。經驗告訴我們:閱讀好的孩子,寫作也一定好。
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手段,對于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老師都不要急于求成。我們是培養所有的孩子,不是幾個寫作高手。哪個年齡段都有好有差,要有不同要求。對于語文有天賦的孩子要推薦他讀更多的書,寫出更有水平的文章。而中差等生,更要加強小作文的訓練。一段人物對話,一段心理描寫,一段景色描寫,一段……都是為寫好大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更不要過多強調寫作技巧和詞語的華麗。當學生“樂寫”、“想寫”、“會寫”的情緒得以激發時,會有“水到渠成”的結果。形成“閱讀-寫作-閱讀”的循環訓練,我們的教學才是成功的。
閱讀是寫作的原始動力,是提高創作能力的工具,而寫作展現了閱讀的靈魂,是閱讀的意義。閱讀與寫作唇齒相依不可分割,將這兩項工作做好,語文的水平也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