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寧
摘 要:史料是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從史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的基本技能。
關鍵詞:導學案;史料;原則;基本方法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在史料的選擇和使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補充相關的史料,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歷史材料,從而提高他們分析運用史料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導學案教學模式中課堂的主體。
一、教材在史料的選擇和使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1.圖片史料的數量大大高出文字史料。以人教版必修一為例:
每課史料運用數量的平均數(史料數/課數):
雖然圖片史料比文字史料要形象生動,但是它也有其不足之處。文字相對于圖片更具體,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在這方面圖片史料就會表現得略遜一籌。
2.“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歷史來講,不同的人由于主觀原因和客觀環境的不同,導致對歷史的認識也不同。因此要想更加客觀地認識歷史就應該從多角度來認識歷史。然而現行歷史教材往往運用史料時采用一方之言,缺少對比性。
比如,必修三第四單元《從蒸汽機到互聯網》的資料回放,引用了《全球通史》的一段話來說明蒸汽機的積極意義。其實除了積極意義,蒸汽機的發明還有消極影響,教師可以補充一段反映其消極影響的材料,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蒸汽機發明的影響。
二、編寫導學案時選擇史料的原則
1.可靠性(真實性)
歷史資料是重構歷史最重要的客觀基礎,但它不等于歷史真實本身,它只是記載者對真實歷史的一種主觀反映。因此通過記錄者的筆端流淌出來的筆跡就難免滲入主觀喜好之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切忌把野史、信史,甚至是道聽途說的內容作為史料講給學生,并讓其分析、思考,而是要通過考察鑒別,只有在多方考究歷史后,才能作為教學依據。否則所得出的結論就站不住腳,而所做的一切也都將徒勞無功。
2.適量性
新課改后,史料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忽視課本,過度引用課外史料。
第二,材料太多太濫,學生出現思考疲勞。
教師要重視課本給出的史料,并讓學生作為重點分析及思考的材料。在此基礎上可適當補充一些經過考究的課外史料。面對眾多的史料,教師一定要慎重起見,不能帶有主觀色彩地選擇沒有根據的史料講給學生。而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選用最具概括性、典型性的史料來作為問題素材,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和主動創新實踐能力的訓練。
3.適度性
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維發展水平、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對史料的理解接受能力也不一致。這就要求選取史料時要有針對性,應從本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不能選擇學生不理解的,也不能選擇學生不感興趣的,也沒有必要選擇過于簡單或者過于難的史料。
4.多樣性
這里所說的多樣性指的是史料立場、角度的多樣性。任何一種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里面難免夾雜進主觀原因,而隨著時代的久遠,無從考究。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的史料,讓學生多方考究,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事件。
三、導學案中補充史料的基本方法
導學案主要包括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三大部分,下面具體探討導學案中不同部分補充史料的方法。
1.在預習案中補充史料的方法
預習是學生對新授課的必要準備,可以讓學生提前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形成自己的一個思路,從而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在預習課本知識后還可以多方查看閱讀相關史料,培養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在預習案的編寫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增加史料。
2.在探究案中增加史料的方法
探究案以課堂合作探究的內容為主。在探究案的編寫過程中,要充分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原則。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進行二次備課,尤其對學生在預習中碰到的難以理解的問題重點突破,選取圍繞這個問題的相關史料,特別要注重史料的針對性和典型性。
比如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一次工業革命》,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工業革命的過程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所以我在探究案中著重設計了工業革命興起的原因和影響兩個合作探究的問題。課本對這兩個方面介紹較少,我針對性地增加了相關歷史材料來幫助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和小組討論來解答這兩個問題。
3.在訓練案中增加史料的方法
導學案中的“訓練案”主要是為了深化鞏固學生在本課所學的知識,提升知識運用能力,是將課內知識進行遷移的一種方法。
訓練案不必補充新史料,主要選擇與本課知識相關的訓練習題。這些習題既要有注重基礎知識的題目,也要有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材料型題目。根據不同年級、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適當調整兩種習題的比例和難度。
參考文獻:
何成剛.智慧課堂:史料教學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