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平生
摘 要:當前不少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數學學科抽象的概念、公式,學生覺得索然無味,缺乏耐性思考,接受知識有困難,另一方面是教師在教學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水平,還有教學方法模式單一,缺乏吸引力。從學生思維水平入手分析,建議教師將數學教學情境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系,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興趣;生活化教學
“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培養學生興趣。”數學是義務教育過程中及其重要的學科,貫穿小學到高中畢業全過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對掌握基本數學工具,培養數學興趣至關重要。同時,數學學習也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對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輔助其他學科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數學對小學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數學學習也是多數學生反應的難點學科,如何培養數學學習興趣,需要在數學教學中不斷探討。
一、小學生思維特點及數學學習興趣分析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數學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以形象思維為主要成分,具體形象思維并未完全消失,離不開直接經驗和感性知識。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具體的形象事物,根據直觀事物簡單進行判斷,比如,小學生初學加減法時,需要依賴計數棒得出答案。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模式逐漸轉向以抽象思維占主導,隨著生活經歷的增多,抽象思維能力也越來越強。但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剛起步階段,思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處于被動、經驗這個層次,還需要以具體的感性、實物化的認知作為基礎。
數學具有不同的語言符號,是一門系統又嚴謹的學科,抽象的數學知識有完整的邏輯體系和理論體系,在數學學習中,也需要用觀察、實驗、歸納等方法來推理、推導。對處于思維發展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學習難度,這種困難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降低。
二、數學教學應聯系生活實際提升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該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思維經驗,培養數學興趣。有關研究表明:人們對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比較感興趣,如果能把新知識與熟悉的生活場景聯系起來,掌握新知識就會更加迅速。因此,教師可以從數學與生活聯系的角度出發,將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數學教學中,創設真實生動的數學教學情境。
1.由生活實際引入新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親近感,增進學習興趣
數學概念具有抽象的特點,直接引入容易讓思維水平發展比較低的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的知識點,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并不神秘,從而激發強烈的探求欲望。
比如,在教學“4的乘法口訣”時,為避免學生機械記憶,創設一個街邊賣冰糖葫蘆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表演。學生在這樣的情境面前非常自然,數學就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生活化的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對4的乘法口訣的理解和掌握更深入,也體驗到數學學習并沒有那么枯燥無味,也沒有那么晦澀難懂。
2.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質疑問難,保持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新知識,這樣學生更容易主動參與數學學習,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容易讓學生有挑戰更高難度知識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可以先讓學生把身邊的角找出來,請學生描繪他身邊的角,再讓學生動手畫角,總結角的樣子,最后讓學生比賽,看誰能畫更多不同的角。學生在用語言進行描繪時,能增強對角這一概念的認識。總結的過程,讓學生對知識進行進一步抽象歸納,提高學習難度。比賽的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被激發,對角這一概念的認識更加深刻。這種生活化情境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興趣。
3.聯系生活實際應用新知識,感受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興趣
學習完新知識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讓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很多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養成有意識地利用數學的習慣,并逐步學會把簡單的生活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的習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要求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收集和整理自己家日常生活中用水、用電的平均費用,或者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教學元、角、分等數學概念時,組織模擬購物活動,讓學生去超市查看水杯、牙膏、熱水壺等生活用品的價格,并計算用100元能買回來哪些生活用品。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數學概念,了解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以上從數學學習對學生的重要性著手,對小學生思維特點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簡單介紹了從接觸新知識、掌握新知識、應用新知識三個階段中,生活情境化對數學學習興趣培養的意義以及對數學學習提高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潁.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3(27).
[2]周勤琴.掌握心理特點 激發學習興趣[J].安徽教育,2007(7).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