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蓉
摘 要: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之中,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自然而然地也就成為目前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為此,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有必要對以下幾個問題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小組合作;指導;角色定位
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生本理念下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每個學生個性的發展,生本理念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驚喜,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孩子們快樂的學習!因此,在生本教育下只有讓學生掌握合作的技巧,才能開展好合作學習。教師可以在合作學習前正面教給方法: (1)交流時,組長指定輪流發言,記錄員做好記錄。(2)學會傾聽與表達的方式,認真聽取別人不同的見解,主動獲取信息。(3)學會求同存異,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學習。教師也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個別引導,與學生一起參與學習,培養合作意識,不著痕跡地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的技巧,做到“潤物細無聲”。為真正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作好“熱身”。當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課堂教學成為最自在的、素樸的、無形的德育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理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學優生處于主宰地位,承擔著主要的職責,他們往往因為具備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條件和要求,成為小組內最活躍的一分子,他們的潛能得到了發揮,個性得到了張揚。
教師角色的轉化,真實的實現生本教育理念。我個人理解生本教育有三個方面的含義:(1)以學生為本;(2)以尊重學生的生命為本;(3)以和學生共處的這段生命歷程為本。方法是:(1)布置課題,學生先自己準備;(2)課堂實施,分小組或個人,由學生做出點評和補充;(3)教師點評、補充、糾錯等;(4)學生再自行演練。上述四個步驟,基本完成。教師要根據學科的不同特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上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合作,是老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把一家見解變成多角度多樣理解的過程。是交流、融會貫通、提煉、總結、歸納、整合的過程,最后得出眾口同聲的答案。在這里教師只是一個成功的組織者。在這里要說明一點,即是實驗,定有失敗的案例,在失敗的案例中反思課堂教學的失誤,從而彌補裨漏、查找不足,才可收獲成功。最終在答卷上見證你的高效。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摸索的過程,要針對學生的實際來實施,學生的學習層面不同,直接反映出課堂教學適應的范圍,學生的實際參與面。
合理組合小組成員。分組時,除考慮學生人數、性別、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家庭以及守紀狀況等因素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每組最好都安排有活躍、善于關心、鼓勵他人的學生。此外,還應遵循“活動制”的分組原則,即同一學科的老師根據不同的任務可以有不同小組配置方。這種“活動制”主要表現為人員的組合上,即保證組內成員具有適當的流動性,這樣即便于學生學會與不同的人交往,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發展。
以最優秀的學生為首,同時監督兩位次優秀的,兩位次優秀的再去查兩位較優秀的,一位較優秀的再查小組中或幾個小組中的優秀組長(小組長是班里中等生),這樣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提醒,以實分制評價和一定的獎勵機制相互配合來對學生每一階段的知識演練進行有效的操作并堅持到底。
這樣以一帶二、以二帶二、以一帶三,在實際學習中去互幫互帶,反映在作業上小組長先查、先督促;反映在預習上,大組長帶頭提醒;反映在課堂合作學習中,小組長可以推薦組員回答解決問題,或者代表小組回答、大組長可以補充、優秀生可以糾正、課代表可以總結、老師做最后的明確、評價。這樣一個學習過程讓全員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像生物現象中的食物鏈,誰也離不開誰,同時又是相對獨立的。做到這些都要在課下準備充分,課堂上才能有序的呈現,沒有顯山漏水的痕跡;也沒有矯情作秀的假象,而是自然地展示。只有這樣,抓得到位,課堂上才能見高效。
實踐見證了高效課堂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課下有序的組織才能實現的,以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形成,有效地操作才可以構建高效課堂,換句話說,建立有效的合作型學習小組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要元素。否則,高效課堂只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時綺.教學行為策略[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0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