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梅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不斷發展和探索變革的階段。本文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內涵進行了解析,對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學生培養模式進行了對比,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澳大利亞;啟示
前言
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和帶動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變化,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多年來不斷更新和優化,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澳大利亞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教育模式,該模式將終身教育作為基本理念,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為引領,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融通。經過近40年的發展,澳大利亞的TAFE教育已成為世界上公認的做得較為成功的職業教育模式之一。
一、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內涵解析
1.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社會發展對各類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培養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適應崗位需求的技能,促進學生就業與發展。澳大利亞政府認為“澳大利亞未來繁榮與澳大利亞勞動力技能和生產能力密切相關”,提出“澳大利亞享有持續的低膨脹增長并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取得勝利,必須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建設一支高技能隊伍”。研究預測,2006-2016年期間,澳大利亞將有250萬人獲得職業教育與資格培訓,其中約170萬人獲得三級以上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格證書。因此,澳大利亞將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為“培養高水平的實用型技術人才,最大限度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的特征主要體現在:職業培訓的技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由各行業協會根據市場所需求的能力制定出各行業的國家能力標準;職業培訓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性;對學生的職業培訓考核結果只有“Competent(有能力)”或“Not Yet Competent(無能力)”兩種,職業資格的認定以各行業能力標準為準繩。
2.以行業技能委員會為主導,開發職業教育培訓包
培訓包由澳大利亞國家行業技能委員會統一制定并頒布,培訓包是對從業者的技能進行認證和評估,其目的在于界定從業者在工作崗位上有效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識,但并不規定從業者接受培訓的形式。培訓包包含國家認證部分和輔助材料,輔助材料又稱非國家認證部分。國家認證部分包括“能力標準”、“職業資格”和“評估準則”,這是各州必須遵守的全國統一標準。輔助材料包含“學習策略”、“評估材料”和“專業發展材料”等,各地方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設置和安排。
3.以校企合作為依托,培養崗位適應性人才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是在學校和相關企業的共同作用下,實施校企培養或學校和多企業結合的培養,即按照企業需求和崗位要求,由TAFE學院和企業共同確定對學生的培養模式。TAFE學院一般都設有董事會和行業咨詢委員會。董事會起到聯系學校與企業的紐帶作用,其作用是把握適應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辦學方向和制定相關政策。部分學校成立了有關行業委員會,學校同這些組織商定開展職業培訓的內容和培訓模式。各別學校還設有校企協調員,其主要職責是收集產業信息、促進校企合作、聯絡企業參與培訓項目。
4.以職業資質獲取為手段,實施開放式培養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是在建立終身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通過國家資格證書制度,實現了職業教育內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和大學教育之間很好的銜接。現行的澳大利亞資格證書框架體系(AQF)如下表,有12級資格證書,主要包括證書、文憑和高級文憑三類。其中證書分四級,一級和二級屬于入門級的證書,獲得此類證書的人員可申請相關行業的初級工作;三級證書則屬于較高級的證書,獲得此類證書的人員可申請從事相關行業的中級管理者;四級證書則可從事經理級別的管理。文憑和高級文憑需要在獲得四級證書的基礎上,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即可獲得,其從事的是更高級的管理工作。澳大利亞資格框架規定,各級證書必須具有前后銜接性,即獲得高級別的證書須先取得低級別的證書。
學生可以從高中二、三級開始同時進入TAFE學院學習,高中畢業時除了獲得高中教育證書外,還可以獲得某個職業的一級或二級證書。學生還可以在TAFE學院獲得職業文憑后,直接進入大學本科二年級或三年級進行學習,學分互認。另外大學本科畢業生也可以進入TAFE學院學習,以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術等級證書,研究生畢業也可以進入TAFE學院,學習6個月的課程,即可獲得相應證書。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TAFE學院的招生不分職前職后,不分年齡大小,不分學歷層次,鼓勵人們多次學習、不斷學習,建立了“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的終身教育模式。澳大利亞學生學習方法是開放的,到TAFE學院學習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全日或半日、函授或遠程教育等學習方式。只要通過考試評估,就可以獲得證書和文憑。
5.以技能考核為中心,開展多樣化考核
在整個考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員的具體情況在不同環節選擇多種合適的方法。主要的考評方法有觀察、口試、現場操作、第三者評價、證明書、面談、自評、提交案例分析報告、工件制作、書面答卷、錄像及其他。被評價者的證據是多樣化的,主要有直接證據、間接證據和輔助補充證據。直接證據是指在規定情境中的職場表現,即對其是否準確無誤地完成一項工作任務進行評價,如:餐飲專業的學生,可以在酒店、餐飲店或餐飲實習操作室等制作食品,等等。間接證據是指當無法對被評價者完成的實際任務加以觀察時所用到的由被評價者提供的“證據”,如參與項目工作、完成評價者委派的任務后的工作報告或調查報告、對工作場所中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及事件的模擬情況的處理。輔助補充證據是指評價者查閱第三方證據以了解其職業能力,如根據學生過去學習時獲得的證書或所留下的證據提供的職業表現報告。只要被評價者能夠提供上述這些證據,即可通過考核拿到專業資格證書。
此外,考核方式中還有一種重要的先前學習認可(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RPL)機制。RPL是一種對個人通過正規或非正規的教育與培訓、工作經歷、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技能與知識予以認定的機制,如先期的學習成績以及在企業工作的經歷,都可通過認定并折算為學習時間,從而可減少后續學習年限。
二、啟示
1.圍繞職業關鍵能力培養,開發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1)以能力為本位,加快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開發。課程體系的開發應以企業和行業所需要的實際技能為根本,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拓展到培養學生從事某職業或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最終形成學生的職業關鍵能力。只有圍繞職業關鍵能力培養,才能使我們的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真正能夠適應和滿足社會的需求。
(2)以行業為主導,促進課程開發主體的多元化。澳大利亞的TAFE 課程體系具有多元化課程開發主體,不僅有行業和企業的專家、政府官員、教育專家、課程教師等參與,家長及學生也是開發的主體之一。我們應以此為參考,有效地確保開發建設的課程在滿足企業與行業需求的同時,能夠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讓學生、家長、用人單位三方滿意。
(3)以社會需求為根本,不斷調整課程設置。貼近社會經濟生活來發展職業教育,使課程設置與經濟發展同步,這是當今社會對職業教育課程的基本要求。
2.積極改革教學方法,樹立開放式教學觀
(1)以學生為中心,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樹立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輔導者和助手的理念,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構建互動式課堂,建立師生平等互動的教學模式。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實踐操作技能培訓。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更要走進實訓室、實踐教學基地,親自體驗和動手操作。因此,我們要改革創新實訓形式,確保實訓項目的實操性和時效性。
3.推進考核方式多樣化,采用綜合評價方式
(1)對學生的評價中要努力尋求新方式,每一次考核或測試都能夠盡可能覆蓋多種相關能力要素,可采用問答、實際操作、社會調查、創新設計、操作體驗報告、參與群體活動、實習及綜合畢業實踐報告等為主要形式和內容的考核評價方法。
(2)積極合理的利用實訓基地或企業作為評價場所,用工作現場考核替代傳統的考場考試,讓企業的專家、工程師、技師等人員參與到考核中來,以實際操作水平和工作表現來考核學生的能力。
(3)注重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測評,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可以采用,如行為觀察、成長記錄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一個相對全面、真實、準確的評價,并將評價與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掛鉤,使其更具有職業導向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全面提高。
4.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
澳大利亞的高職教育早已突破了學歷教育的范圍,運用終身教育的理論,融合學歷教育和培訓,淡化學歷教育與崗位培訓、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的界限,將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因此,我們要以終身教育理論為指導,擴展高職教育的概念范疇,把生產一線人員、下崗工人、待就業人員的繼續教育與高職教育相結合,使高職院校成為社會人員終生學習的場所。在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的同時,逐步完善中職、高職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銜接。
結束語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不斷發展和探索變革的階段,有必要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的模式和經驗。通過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的分析,可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有助于探索出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符合我國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李作章.澳大利亞大學與高職“立交橋”的構建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00:76-79.
[2] 焦紅麗.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4:92-95.
[3] 李代紅,唐斌.澳大利亞技術與繼續教育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2,4:102-103.
[4] 吳雙.中國與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模式比較與啟示[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2,10:25-27.
基金項目: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2013年職業教育專項研究課題:終身教育理念引領下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立交橋”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GX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