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如
【摘要】“先學后教”是在課改浪潮中呈現的一朵耀眼的浪花,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比較好的課堂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放得開,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自學能力的培養,能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積極性。也能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互助意識和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我們要努力轉變教學方式,運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努力讓我們的品德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靈氣,營造出創新課堂、活力課堂、人文課堂。
【關鍵詞】先學后教 教學方法 活力課堂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會用所學的知識去獲得知識并創新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局長保羅·郎格朗說:“未來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先學后教”是在課改浪潮中呈現的一朵耀眼的浪花,其核心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學生主體作用的具體體現。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放得開,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自學能力的培養,能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積極性。也能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互助意識和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是新課改下品德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比較好的課堂教學方法。下面筆者就小學品德課上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談幾點做法:
一、教會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方法是學習的鑰匙。”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要授之以方法。應教會學生哪些學習方法呢?
1、先學,教會預習的方法
預習是學生主動性的學習行為。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預習,有充足時間讓學生預習,掌握最基本的預習方法。課前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同時要進行預習檢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匯報,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例如上《合理購物ABC》一課時,教師可以具體指導學生展開課前調查。去菜市場,可以學到挑選新鮮小菜的技巧和討價還價的本領;去大型超市,可以學會檢驗物品質量是否合格的方法,了解電腦小票的作用;去請教父母,可以了解到怎樣合理地買需要的東西,而不花錢買一大堆舍不得仍又制造家庭垃圾的商品;甚至可以操起搜索引擎,向網絡咨詢購物技巧。
顯而易見,讓學生通過多渠道的搜集信息進行預習,突破了學習的時空,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了課堂活動與課外時間活動的有機統一、協同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2、教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主張“教是為了不教”,提倡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學習。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思考。英國一位科學家曾說過:“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多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為此,教師應該給學生創造一個問題情景,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一課時,教師利用課件讓孩子們欣賞了廣州的風光(有風景秀麗的公園、寬敞的街道、宏偉的立交橋,其中也有一些臟、亂、差的現象),之后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孩子們暢所欲言:“我們是國際大都市,為什么還有的地方這么臟呢?”“我們的城市這么美麗,為什么有人要破壞它”,“為什么要破壞我們的家園”“為什么不愛護環境,難道要使我們的家園變成垃圾城市嗎?”……要發現問題,孩子們的自主活動是很重要的,同時我們應幫助兒童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發現問題。如上述垃圾問題的影響,破壞了廣州市的形象,接著要讓學生給垃圾找去處了,這就必須了解垃圾是怎么來的,否則將無法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法,于是,教師與孩子們共同討論商量方案。在實施中不管是制定調查計劃,還是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教師盡量給學生充分自由,鼓勵他們從各角度提出解決方法,并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分析、探索,以此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可見,把提問的權利解決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學生就能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并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二、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有創意地學習
1、采用活動化教學,深化學生的道德體驗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活動化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即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動手動腦,發展興趣和特長,并在活動中獲取直接經驗和綜合信息,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此外,活動要著力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和道德體驗,觸動學生的心靈。
如在“美麗的秋天”這一主題活動的教學中,教師選擇了秋高氣爽、陽光明媚的日子,帶領孩子走出課室,走進大自然,讓他們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過看一看、找一找、聞一聞、踩一踩等感知活動,并以照相、拼圖、畫畫、表演等形式進行收集、探索。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還結合孩子們的表現進行隨機教育。如有些孩子在草坪上發現了很多破塑料袋、紙屑等廢舊物品,教師鼓勵孩子們拾起草坪上的垃圾,并按質地進行歸類,組織孩子們討論“怎樣處理這些廢舊物品”。于是,“找秋天”變成“保護和打扮秋姑娘”的活動。孩子們討論非常熱烈,想出很多方法并進行嘗試,有的同學進行剪剪貼貼,把它們裝飾成美麗的圖畫、小花籃、小船或臉譜等;有的同學把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分別放在不同的垃圾桶;有的同學則嘗試用火燒、用土埋、用水溶的方法處理廢舊物品。盡管他們有的方法嘗試或失敗或成功,但孩子們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不僅了解了秋天的季節特征,還對環境保護有了新的認識,提高了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這效果是課堂上教師放幾張幻燈片,聽幾段音樂所無法比擬的。
2、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品德學科是原有思想品德課與自然課、地理課、歷史課、心理課等課程的有機組合,教材中必然會涉及到社會、科學、人文、歷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怎樣學習這些知識性的東西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選擇兒童喜歡的方式來處理,既能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也能凸現品德課道德教育的本色。
最近,筆者觀摩了《認一認我國的行政區》示范課例,這原本屬于地理課的范疇。教師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地圖,找出我國有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23個省。然后讓學生再次觀察地圖,互相拍手創造性地說:“你拍一,我拍二,浙江像個……,你拍三,我拍四,河北像……”批判地評析這堂課,各板塊單純地追求地理知識,耗時而低效,并沒有達成愛國主義教育目的,品德教育的韻味蕩然無存。其實,這堂課可以作如下設計:學生初步了解我國行政區后,讓小組代表隨機抽取教師課前準備的一套題開展探究活動。如:(1)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它繁衍了炎黃子孫,滋養了龍的傳人,請在地圖中找出它跨越了哪幾個省?(2)我國地大物博,每個行政區都有自己的名牌產品和傳統特色,展示從家里搜集來的各類商品的包裝袋,根據包裝袋提示的生產地址在地圖上找到相應的省份,并在該省份上標注出產的商品,如山東青島海爾電器,內蒙古伊利牛奶。
教師在學生小組探究過程中適時地去指導,學生發言后進行小結,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臺灣和釣魚島、南海諸島。教師意味深長地敘述:“我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但周邊環境依然不安寧,臺灣沒有回歸,日本軍艦堂而皇之登陸釣魚島,南海諸島主權爭端,有些島在地圖上只有芝麻大,我們是不是不要了呢?”學生在廣開言路中明確維護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教師也可相機補充知識點:國際法明文規定,以島嶼為圓心,方圓200海里是屬于一個國家的領海,那么海底豐富的礦產資源也是屬于該國的。
教師精妙地設計導語,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將課堂由地理知識向現實生活回歸,憑借長江、黃河、京九鐵路、商品包裝袋這幾個支點了解各行政區,使得這堂地理知識課的愛國主義教育變得極為豐滿。適可而止地點到國際爭端問題,補充國際法知識,有利于學生完成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構建。
總而言之,運用“先學后教”這種模式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最有效的手段。運用這種模式教學,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真正做到了教為學服務,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我們要努力轉變教學方式,運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努力讓我們的品德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靈氣,營造出創新課堂、活力課堂、人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