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霄
【摘要】新課程改革下的化學教學應以追求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和化學無窮的魅力以及做人的道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 化學教學 興趣 能力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強調啟蒙性和基礎性,一方面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社會現象,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筆者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學教學應該根據學生實際,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在的學生頭腦靈活、思維敏捷、見多識廣、興趣愛好廣泛,社會上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他們影響很大,厭學情緒比較嚴重。如果老師在課堂上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就不會喜歡那門課程,也就不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強扭的瓜不甜”,學生在逼迫的狀態下被動的學習,學習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學中,尊重和滿足學生的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
(一)教學中密切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引入具體的情境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生產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教學中注意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學習化學是十分有用的,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例如,在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資料介紹身邊熟悉的事物。像光纖的發明聯系電話的使用;冷凍劑的發明與更新聯系冰箱、冰柜、空調;彩色膠片的發明聯系照相及電影、電視;塑料聯系許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發明聯系人們對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等;在介紹物質鑒別方法的時候,可以聯系到廚房里的糖、酒、醋等;介紹酸堿鹽時,聯系胃酸病人的用藥問題、化學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開發這樣與生產、生活貼近的資源,既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又強化了人與自然環境共生共榮的意識,最終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轉變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具體落實。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盡量多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探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以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學生共同學習。
(三)改變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不同的教學時間、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精神狀態適當的改變教學方式。例如:下午第一節課,在學習新知識前,可以組織進行小型的知識競賽,如書寫化學方程式接龍游戲: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書寫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學生輪流上臺,臺下的同學給其他組的同學找毛病,補充完整,然后評選出表現出色的同學。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有些亂,但學生不再昏昏欲睡,不僅激活課堂氣氛,復習了舊知識,而且為學習新知識做好了鋪墊,使學習活動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動。
二、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重視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綜合能力
新課程倡導課程的綜合化,淡化學科界限,還給學生一個整體性的課程。當今社會,人類面臨著人口、環境、能源、資源、健康等問題的挑戰,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重視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多學科的協同努力。化學與物理、生物、地理等學科有很多的聯系,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有目的的設計一些跨學科的學習課題,使學生在已有各學科的基礎上,對問題的認識盡可能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重視學生的差異發展,培養創新能力
課程改革極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確定位學生為發展中的人。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需要教師格外的關注,應當允許其差異發展,讓其張揚個性。面對發展中的人,化學教學應分外珍視他們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不要以現成的答案框定學生思路,不要以現成的教案圈定預設線路。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時,我改變以往給學生設計步驟的方式,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不再擔心學生出錯。例如,在探究石灰石與鹽酸反應時,會出現過量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不出現渾濁的現象。我不預先告訴學生這一現象,由他們自己去發現。通過觀察,我發現各組實驗的現象很不一樣: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鹽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樣。針對這種現象我要求各組互相交流、討論,由學生得出化學反應的現象與藥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關系。然后在引導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再進行歸納小結,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組織實驗教學時我都嘗試著這樣做,學生逐漸養成了預習實驗的習慣,能根據教材的提示自己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為了激勵學生保持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用組織他們參加課外實驗作為獎勵,邀請設計實驗方案較好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做實驗,并把實驗產品拿給全班同學分享,這樣既滿足他們的成就感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探究和創新能力。
(三)引導閱讀,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化學不同于語文、外語,不要求死記硬背,強調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所以,在化學概念的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抓住關鍵詞,培養理解能力。如,催化劑的概念中:“改變”、“質量”和“化學性質”,化學變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質”,氧化反應概念中:“氧”,單質、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種元素”、“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純凈物”,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化學反應”、“各”、“質量”、“等于”等。抓住了這些關鍵詞,就可以透徹的理解每一個化學概念。
(四)給學生犯錯的機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制取氧氣的時候,做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時,設計了兩種方案。一是讓一部分學生先握住試管,再將導管放入水中,沒有看到氣泡的冒出。二是讓另一部分學生先將導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緊握住試管,很快看到有氣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結果不同。即在讀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形容詞”、“副詞”等,例如,“濃”、“稀”、“先”、“后”、“逐滴”、“潔凈”、“干燥”、“冷”、“熱”等。
總之,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本著為學生服務,為學生的終生發展而努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場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現”,真正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和化學無窮的魅力。
【參考文獻】
靳玉樂,張麗;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回顧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