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亞婷
摘 要: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朗讀水平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在廣大農村學校,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朗讀及教學遭到漠視甚至摒棄,朗讀教學、學生的朗讀能力現狀讓人擔憂。語文老師要增強認識,把握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適當策略和方法,加強朗讀教學,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切實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朗讀目標的要求。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現狀 對策
從事語文教學多年,一直以“書聲瑯瑯”作為課堂目標,新課程改革中把朗讀作為一項重要目標,幾乎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里都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項。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向來重視朗讀,也有人把朗讀稱為第一教法和第一學法。但通過實際調查卻發現,朗讀遭到一些農村學校語文老師的漠視,甚至摒棄,令人對語文朗讀教學現狀深感擔憂。
一、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及原因
1.語文教師對朗讀的認識出現偏廢。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老師認為語文試卷中,幾乎不直接測試學生的朗讀能力及水平,沒有必要把大量時間與精力用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上。況且隨著學生年級的增加,許多課文的篇幅加長,朗讀教學會耗去許多課堂時間(這是小學課堂上聽不到朗讀聲的主要原因),既然費時費力又不直接影響成績,一些老師就漠視甚至摒棄朗讀。
2.“滿堂問”和“滿堂練”成為課堂主角,朗讀被擠到了課堂之外。學生閱讀理解是語文筆試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閱讀教學成為教學的重中之重。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大部分語文課堂就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默讀思考,然后討論交流,這樣的課堂其實還是“滿堂問”。要么就是老師設置許多練習題,學生默讀課文填空,然后交流,變“滿堂問”為“滿堂練”。在這樣的思想引導下,默讀是課堂的常態,朗讀沒有了立足之地。
3.有朗讀的語文課,朗讀時間少,學生朗讀機會少,教師范讀少,朗讀教學質量不高。雖然語文老師在課堂上運用教學方法形式眾多,但朗讀練習卻是匆匆過客;有朗讀但不評價和指導,或指導只停留在正音上,對于停頓、重音、語氣、節奏、感情把握等避而不講。不論是講析時有感情朗讀,還是表演性朗讀,老師只盯住幾個“尖子生”,大部分學生只是坐著當聽眾,沒有訓練的機會。雖然有的老師運用多媒體、錄音等手段作為示范,但這些手段和老師出色的范讀相比,遜色不少。
4.部分老師朗讀能力不夠,備課不充分,制約朗讀教學實施。雖然大多數語文老師都擁有合格的普通話等級證書,但不是所有老師都具有較強的朗讀能力,有的老師由于自身音質、音色、音量、習慣等條件制約,不愿在學生面前范讀,備課時避開朗讀教學,讓朗讀教學羞于見人;自身條件好的老師,要想范讀聲情并茂,必須課前認真備課。要研讀課文里可能出現的讀音、語音變化、各種裝飾音(拖音、顫音、頓音、悅音、噓音、佯音、悄音、耳語音、氣音等)、停頓(語法停頓、邏輯停頓、結構停頓)、重音(語法重音、邏輯重音)、語氣(色彩、語調)、節奏快慢、感情等,而且不同的文體、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朗讀特征要求,要做好各種標記。由此可見,朗讀教學備課費時、費力、要求高又不討好,致使部分語文老師對朗讀教學備課不充分甚至不備,朗讀教學流于形式。
二、學生朗讀能力現狀
1.農村學校學生很難做到用普通話正確朗讀,朗讀時方言發音重。
2.小學生朗讀存在的常見弊病:①朗讀時“多字”、“漏字”、“改字”、“重字”。②朗讀時“唱讀”。③“一字一頓”,速度慢。④重復。很難做到正確流利。
3.大多數學生對課文只能做到讀熟,難做到讀好。
三、提高朗讀教與學的對策
1.正確把握《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切實實現《課程標準》對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目標,絕不能因為應試思想而忽略。
2.朗讀教學體現了新課改閱讀教學新理念的需要。《語文課程標準》注重朗讀,意在改變閱讀教學只有老師滔滔不絕“講說、包辦”,“滿堂問”、“滿堂練”,而沒有學生朗朗書聲的局面。朗讀是學生學習文本的一種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內容。朗讀的要義在于通過對文本音聲節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進入作者世界,達到與作者神氣相通、心靈感應的審美境界。學生朗讀文本時,把書面語言變為有聲語音,如同替作者說出了一番話。反復朗讀,把文章讀得越好,越能理解、體會文本的思想內容并受到感染。課堂上注重學生的朗讀,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正是新課改重視的。
3.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興趣是第一位老師,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的。語文老師可通過精妙的導語、精彩的范讀、有效的指導、靈活的形式、多鼓勵少批評等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在課堂上老師應當在適當點撥下、在渲染氣氛中、在特定情境下,讓學生開口讀,讀出興趣,讀出口頭藝術,體驗快樂感,在一唱三嘆中深受感染與熏陶(感染與熏陶正是語文教育特點要求的)。一堂課下來,學生始終感覺興味盎然,樂在其中,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4.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目標指導朗讀訓練。這三個目標是《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都要求的教學目標,讀正確是流利讀、有感情讀的基礎。尤其對于有感情地讀,是教學重點和難點,指導中,應把理解語言與訓練朗讀交融在一起,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以增強朗讀效果,最終實現有感情地朗讀的目標。要注意方言音、唱讀、念讀等習慣的糾正。
5.教給學生朗讀方法。現在語文教材對于朗讀方面的知識和方法,涉及很少,因此老師要予以彌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例如:裝飾音中,為了表現驚訝、感嘆、恐懼等語氣或模仿某種聲音時用氣音;語法停頓中標點符號的停頓時間;重音的處理方法;表示愛、恨、悲、懼、急、冷、怒、疑等感情一般讀法;語調中平直調、升語調、降語調、曲折調的讀法和用法;朗讀速度的把握和運用;不同文體和體裁作品的朗讀方法。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掌握了朗讀方法,便于自我練習,課后練習,習慣性練習與實踐。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老師要消除應試教育的影響,轉變認識,運用正確的策略和方法,讓朗讀貫穿語文課全過程,以讀代講,切實促進學生朗讀技能和水平發展,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和熱點,成為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切入點,讓語文課堂書聲瑯瑯,讓師生陶醉在抑揚頓挫中。
參考文獻:
[1]何玉蓮.讓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扎實而靈動.中小學教學研究:學科教學版,2008(8).
[2]張婷.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讀與寫,2008(1).
[3]蔣芳.大閱讀,小細節.新課程:下旬,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