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藝珍++溫巧榮
摘 要: 導入是生物教學一個重要的環節。文章以某次教學觀摩中的課堂導入為例,闡述了同課異構導入環節的不同方式,分析了各自特征,反思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并總結了初中生物課堂有效導入的四條原則。
關鍵詞: 初中生物 同課異構 導入方式
1.引言
“同課異構”是指同一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上課,比較其對教材的分析、教學設計和教學風格的不同,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1]。同課異構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所謂課堂教學導入方式是指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和學生活動的統稱,它是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一種方式,是課堂教學的開始環節。精彩的導入方式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以喚起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新知識的熱切需求,從而讓課堂導入成為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有效環節。
筆者在2015年參加骨干教師培訓期間,有幸聆聽了3節同課異構展示課,選用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三位教師都是借班上課。下面通過對這3節課導入方式的對比分析,談談初中生物課堂新課導入的體會。
2.導入方式及評析
筆者特別關注了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環節,并對采用的導入方式進行了歸類梳理,進而深入思考其優劣,總結分析如下。
2.1視頻導入
場景回述:
教師A:同學們好!我們先來看一個視頻——《會互動的含羞草》(視頻長1:07分鐘)。
教師A:請問,同學們在視頻里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當含羞草遇到外界刺激時,葉片會合攏起來。
教師A歸納:當含羞草遇到外界刺激時,葉片會合攏,這是生物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叫做應激性。
教師A:請同學們再欣賞一則小品《擦汽車》(視頻長5:58分鐘)。
教師A:同學們剛才在看小品時,輕松愉快,笑聲不斷,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
學生:太搞笑了。
學生:被逗笑了。
教師A歸納:與含羞草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不同,剛才同學們對小品做出大笑、愉快的反應,需要神經系統的參與。像這樣,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就叫做反射。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深層透析:
教師A采用視頻導入的方式。視頻集圖、文、聲像多重刺激于一體,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動機,活躍課堂氣氛,教師通過進一步比較含羞草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與同學們對有趣小品做出大笑、愉快反應的不同,有助于學生理解反射完成還需要神經系統的參與。
筆者認為本節導入有兩點不足需要改進:首先是視頻時間過長,其中第二個視頻用了將近6分鐘,目的只是說明:學生因為小品中有趣的內容刺激而出現大笑的反應,所以建議第二個視頻可以選擇時間1分鐘以內的,也能起到同樣效果。其次是重形式輕教學目標,視頻觀摩后缺少留空思考、師生對話流于形式,整個過程學生猶如看客,分析視頻應成為啟迪學生認知、思維的工具,而不只是教學內容的簡單展示,因此,呈現的視頻信息除了與主題內容相關以外,最好與師生對話、問題結合在一起,這樣會更有效地發揮視頻的功能。
2.2簡要復習后直接導入
場景回述:
教師B組織教學:學生同桌互查:①人體神經系統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 ②神經系統各部分有什么功能?③回憶課本87頁的資料分析,了解神經系統對人體各種活動的調節作用。
教師B:同學們,上節課學習中,我們了解了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那么人體在信息感知過程當中,神經系統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深層透析:
本節導課在新概念構建之前先通過讓學生同桌之間溫故互查,這樣的導入方法能夠讓學生復習舊知識的同時,降低新知識的難度,順利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狀態中,而且同桌互查的方法能培養同學之間交流、對查、互教的習慣和能力。
本節導入主要問題在于太過簡單,簡單復習提問后直接切入新課,沒任何鋪墊。于漪老師認為,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師B的直接式導入方式雖然有不拐彎抹角、三言兩語就能直切正題等優點,但缺乏啟發性、新穎性和趣味性,甚至沒有任何過渡可言。這種導入方式完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行使其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致使學生腦海中沒有背景知識的儲存和有效信息的輸入,因此,根本無法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學習欲望和內在熱情,容易導致學生感到生物課堂乏味、無趣。
所以課堂教學中要慎用直接式導入方式,如采用時,必須充分考慮其能否凸顯所授課程的教學意圖或教學目標,從而達到啟發學生思維、調動課堂氣氛、增強學習意識的目的。
2.3實驗和問題導入結合
場景回述:
教師C:PPT示實驗規則。
學生:同桌配合完成膝跳反射實驗(全班實驗,時長5分鐘)。
教師C:為什么同學的小腿會彈起來?
學生:因為膝蓋下方韌帶被叩擊了。初步感知反射需要有“接受刺激“發生反應”這兩個條件。
教師C:同學們再次叩擊下,還是小腿彈起來的反應嗎?
學生:觀察思考后發現對“叩擊膝蓋下方韌帶”做出的反應總是“小腿彈起來”,反應“有規律”。
教師C:這個游戲主要靠什么系統來調節?
學生:神經系統。
深層透析:
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生物學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而且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應該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實驗恰到好處的運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它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內在熱情,從而主動參與課堂構建。教師C在實驗導入時有兩點值得借鑒:首先,安排全班學生一起來體驗這實驗,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注意設置關鍵問題,三個問題層層推進,針對性強,能有效誘發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做”,自主完成重要概念的建構。
筆者認為本節導入還要注意以下兩點:(1)膝跳反射教師可以安排演示實驗并提示注意事項,幫助學生了解正確、規范的實驗操作方法。(2)在實驗開始前應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對演示的現象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和思考。
3.初中生物課堂有效導入的原則
3.1科學性原則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所以生物教學設計要符合生物學科內容本身的科學性,切忌胡編亂造。導入是一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是上節知識的補充,也可以是本節新知識的開始,因此導入設計要從科學性這一關鍵點出發,以科學的教學內容為基礎,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具有的基礎知識水平,選取能夠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導入方式。
3.2系統性原則
導入要符合生物課堂教學的系統性。一節課的教學是一個系統,課堂導入和其他教學過程事實上環環相扣,所以教學中應該把導入和整個教學過程綜合起來全面考慮,如果僅僅重視課堂導入部分,忽視教學過程的其他環節,這樣即使這一節課的導入方式再精彩,恐怕也無法達到課程目標要求的預期結果。
3.3多樣性原則
精心設計導入方式的一個很重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來說,如果長期使用同一種導入方式,他們的興趣可能持續不了多久,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過程而選擇和組織豐富多樣的導入方式,也可以將不同類型的導入方式相結合。
3.4主體性原則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生物課堂導入設計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包括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基礎、年齡特征、心理特點,注意學生的感受和反應,設計生動有趣、適應學生水平的導入情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學有法,然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的課堂導入,就像小提琴上的弦一樣,第一個音符就必須準確無誤、悅耳動聽、先聲奪人,充分激發興趣,啟迪思維,趨向鼓舞。教師可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根據不同內容、不同類型的課選擇使用不同的導入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敏勤.“同課異構”教學反思例談[J].中國教育學刊,2008(6):62-65.
[2]朱正威,趙占良,等.生物學(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2.
[3]蔣琴娥.有效導入——敲好課的第一錘[J].科學大眾,2007,(9):12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生物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