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明
摘 要:幼兒時期是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時期,對幼兒一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一日生活中滲透,可以把各種方式方法貫穿到日常活動中。做到“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使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節日文化;自主學習;品德培養;行為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這句話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貫穿日常活動可用以下方法培養幼兒健康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以情感教育和行為模式體驗為感化,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
1.由“知”生“情”,以“情”促“行”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們能把孔融讓梨的故事講得滾瓜爛熟,卻沒有自覺的行為和感受;知道要保護環境,卻會隨手亂扔果皮、雜物。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我們認識到,忽視了行為習慣的內化和養成。因此,我們應該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兒為主體,以活動為依托,從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出發,讓幼兒在自覺的行動中得到情感上的體驗,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2.由“亂”生“論”,以“演”促“行”
幼兒一日活動會出現許多比較無序的場面,比如:玩滑梯時,你推我擠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提醒、說教,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無法解除根源。教師在發現問題后,可停下當前的活動組織幼兒討論:這樣玩滑梯有什么壞處?怎樣做才會更好?怎樣排隊?生活中哪些時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隊?等等,討論后請幼兒展示正確的排隊方法,從而養成排隊不推不擠的良好行為習慣。此外,我們在環境的創設中應注重隱性、暗示性的規則,如在廁所邊上、洗手邊上、喝水的地方貼上一定數量的小腳印,表示在此活動的人數,以此提醒幼兒在“滿員”的情況下必須學會等待,通過環境的暗示改變了原來擁擠的現象,從而使幼兒更加從容有序地進行活動。
二、以節日文化和主題教育為依托,培養幼兒的品德習慣
1.借助于節日文化
一年四季中有許多尊敬長輩和勞動者的節日活動,我們利用節日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如教師節來臨的時候,為了弘揚節日文化,增強幼兒對節日內涵的體驗與理解,培養其尊師敬師的品質,我們舉辦了“親子賀卡秀”活動,孩子們親手向老師獻上自制的賀卡。再如,“三八”婦女節,我們利用節日讓孩子給媽媽、外婆、奶奶送祝福,為她們做一件開心的事。懂得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對長輩多一份尊重和關心,體驗到關心他人的快樂。
2.依托于主題教育
幼兒園的主題教育為幼兒品德教育提供了契機,如主題活動《我愛我的好媽媽》的開展對培養幼兒對母親的感情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活動中唱《小烏鴉愛媽媽》、畫《我的好媽媽》、說《我的媽媽真辛苦》、做《我是媽媽的好寶寶》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在各種活動中關注自己的媽媽,了解媽媽的辛苦和偉大。
三、以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為載體,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
1.樂于傾聽的習慣
樂于傾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品質,這是現行的教育形式中孩子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樂于傾聽,關鍵在于“樂”,要讓孩子愿意聽,那么首先老師的語言要抑揚頓挫、富于魅力,再配上一些肢體語言幫助孩子理解,不枯燥,單調,孩子才會被吸引。久而久之,聽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2.勇于發言的習慣
勇于發言,關鍵在一個“勇”字,表現在大膽與自信。有些幼兒不發言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為害怕自己回答錯了;膽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講;已經習慣不舉手回答了;話在口中,不知怎樣表達;問題太難。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鼓勵為主,對于能舉手發言的幼兒,不管對錯先肯定。對待沒發言的孩子,還是要以鼓勵為主,尤其是膽小的孩子,偶爾一次發言也要大大地表揚。
3.自主學習的習慣
區域活動是幼兒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動,幼兒在活動中可以自由選擇活動的內容、活動的材料、活動的進程、活動的伙伴,教師可以利用區域活動特殊的組織形式,培養幼兒有計劃地學習,引導幼兒活動前計劃好自己的活動內容,活動中努力完成操作的內容。
四、以家長的支持為催化劑,加速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
1.家園聯系表
家園聯系表的作用是在行為習慣方面,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家長園地和家園信箱欄目
家長園地是教師與家長之間溝通聯系的專欄,該專欄可以使家長了解、掌握幼兒園行為習慣的具體內容,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配合教師做好教育工作。家園信箱欄目,主要是向家長介紹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家長也可以把自己的見解和要求通過信箱傳遞給老師。
3.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
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可以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了解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增添了樂趣。如:在家長開放日中開展“猜猜我有多愛你”的親子教育活動,讓孩子感受媽媽的愛,在新年聯歡會上表演《分香蕉》《讓座》《洗手帕》《我的好媽媽》《我幫爺爺、奶奶做事情》等節目,通過表演讓幼兒形成與他人分享,主動關心幫助長輩,自己的事自己做等優良的品德。
4.家長學校
成立家長學校,向家長系統講授科學育兒的知識,定期開展講座活動,定期開展咨詢活動:小、中、大班分出可側重咨詢的知識,或根據家長對教育子女的難題進行咨詢,切實地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密切聯系,共同教育好幼兒。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創造一個有利于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使幼兒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為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于得英.淺談幼兒教育的細節[J].學周刊,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