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彤
摘 要:兒童依靠直覺能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感受和發現物象的特殊材質、形狀、色彩等綜合外觀特征。在通常的教學中,美術教師很難在實踐中合理地結合兩種技能,使教育重心不平衡,或注重知識技能,忽視兒童的個性發展;或單一注重學生的自由發展,忽視了基本技能的傳授與訓練。要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表現力,就應該平衡這兩種技能進行美術教育,以視覺訓練和動手實踐為主,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美術教育;直覺訓練;技巧訓練
一、美術技能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地位
在美術教學中,經常會提到美術技能,但對美術技能的理解卻又各不相同,我認為作為繪畫過程中經常出現和使用的直覺與技巧,都應屬于美術技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覺是一種為感性活動所專有的認識能力,技巧是一種為理性活動所專有的繪畫表現能力,兒童的認識能力主要靠直覺發展提高,兒童的繪畫表現能力靠多樣的技巧豐富與實現。但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過于側重某一方面的現象。
1.兒童只依靠直覺作畫的特點
具有這一類繪畫特點的學生多在小學中低年段,他們在觀察物象時眼睛最先接觸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物象,而是接受視覺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們把吸引注意力的東西加以選擇和強調,從而表現出物象的特征。比如,一年級的學生看一輛車,他知道車身近似長方形,車輪是圓形,這是車的基本特征。盡管有時他們在長方形下畫很多圓,但仍能看出這些圓是代表滾動的車輪,在這里數量并不重要。由此可見,在繪畫時用直覺觀察表現物象時,物象的造型會變得抽象和概括。
2.兒童只依靠技巧作畫的特點
具有這一類繪畫特點的學生多在小學中高年段,因為隨著學生的年齡增加,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記憶能力增強了,所表現的物象也越復雜,越接近真實。在這一時期,他們畫畫就注重各種方法的運用,追求繪畫效果的逼真與相似,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作品往往過于注重臨摹能力。
這兩種不同畫畫技能所取得的繪畫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對學生繪畫能力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學習繪畫時,過分依賴哪一種技能都是適得其反的。所以,美術教學中的技能應是學生繪畫知覺和繪畫技巧的統稱。
二、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只注重臨摹和技法,忽視兒童的個性表現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因年齡的局限具有缺少自我分析和認識能力的特點,如果成年人先入為主地教他們畫一些模式化的東西,就會使兒童形成思維定勢,兒童學會了這些形象公式(也就是所謂的技法),套用在自己的畫里,就出現了所有兒童畫一個模子的太陽、大雁、花、樹……
2.過于強調學生的情感培養和直覺體會,忽視在兒童成長歷程中進行技巧、方法的傳授與實踐
教學中的學生出現典型化的“一邊倒”現象。學生總是滔滔不絕地評論別人的作品,或口若懸河地描述自己的情感想象,但是他們并不具備與之相適應的繪畫表現能力。
3.僵硬的美術教育評估標準,壓抑了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教學中仍以像與不像的標準評價學生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三、方法與措施
1.了解兒童,轉變觀念,提高審美意識
兒童美術是兒童身體發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征,因而只是一種“階段性”的成果。所以,我們應該多了解兒童,尊重兒童的思維認知特點,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低年段學生繪畫作品的特點:(1)用色、用線大膽隨意,繪畫表現果斷、單純。(2)繪畫時不受對象約束,帶有強烈的主觀性,畫面中有很多印象成分。(3)繪畫過程無拘無束,畫面表現強烈夸張。中高段學生繪畫作品的特點:在這一階段的作品中,繪畫認識及繪畫心理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繪畫作品中以反映和捕捉具象事物為主要動機。在這一學段運用繪畫技能,要以知覺和技巧的同時運用才能使繪畫變成有意識的創作,不是單純的簡單模仿與照抄。
2.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豐富學生眼界
見多識廣是提高美術學習效果的最佳途徑。要在教學中挖掘各種教育資源并加以利用,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見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通過外出寫生、實物觀察或者多媒體資源的運用,將學生從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通過大量的欣賞,豐富學生的見聞,提升學生的知覺,進而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加強四個能力的培養
美術技能的提高,離不開觀察力、形象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觀察力是美術技能提高的首要條件。“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語道破其中的關鍵,繪畫需要細致、持久的觀察力。觀察能力培養好了,形象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就相應提高了。
總之,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需要從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入手,讓學生在開心、愉悅的氛圍中提高繪畫技能,這是我們每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不斷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林睿.論新時期小學美術教學技能的養成[J].新課程:小學,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