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虹

摘 要:“統”即尋找事物之間連續的關系,從而統領、統管;“整”是使有條理,有秩序,整頓并改進?!敖y整”就是打破現有學科內容的界限進行比較、取舍、組合,讓學生獲得較為深入的認識,從而節省時間,為拓展鋪路。學科統整預示著一種省時高效的較為科學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統整;小學語文;整合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為了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而當今的學生,信息量大,求新求異,單篇孤立地講解造成課堂存在高耗低效的問題,具體表現及成因為:內容舊熟,單篇孤授;方法落后,授人以魚,超量飽滿的課堂內容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學習感受和體驗,只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忽視了引導學生對知識結論形成過程的認識,最終影響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綜合學習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2014年,我區提出了統整聯盟校和中段統整實驗,我校也提出了“學科課程統整化”。旨在在原有國家統一教材的基礎上,打破以往使用一本教材的局限,強調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進度,形成單元整合教學的基本思路與框架,為學生創設一個大課程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中開闊視野,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教材的編排特點,每一組單元導讀都有鮮明的主題,基本的訓練知識點概括整合了單元中共性的問題,主題鮮明,重點突出,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它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序化、整體性、聯系性的特點,我們只有從它的整體出發進行設計,組織教學活動,才能看到發揮其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的整體效應。
那么,如何踐行“統整”的理念,有效取舍、組合,實現高效省時、易于拓展的教學呢?我們認為找準閱讀切入點是關鍵。在兩年多的探究過程中,我們探索出以下幾種簡潔、有效的閱讀切入法。
一、因“材”施教,從單元主題出發
我們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組由“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回顧·拓展”四部分組成。這樣的編排有助于我們加強目標意識,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學習目標。故而從單元主題出發,是我們進行統整的一個簡單易行的切入點。
二、因“體”施教,從不同題材出發
在閱讀理解方面,第三學段的重點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詩歌以及敘事性、說明性不同文章的閱讀。每一種體裁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和表達方式,從題材出發,無疑是內容和表達的最佳切
入點。
單元統整教學的核心相對于我們以往一課一課教的形式,其最大的特點是化零為整。我們人教版教材的編排特點既為我們提供了化整為零的教學例文,也給我們提供了化零為整的思路。以往我們一課一課地教是化整為零,現在我們的統整是化零為整。教材中有的是以人文思想為主題,還有以文章體裁為主題的。如“童話”單元,“說明文”單元,“記敘文”單元等等。文章的體裁決定了其特有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三、因“學”施教,從學習結構出發
單元統整教學中的統整重在打破內容界限,重新取舍,重新形成一個高效的較為科學的教與學的教學結構。學習過程的建構,學習能力的訓練,從學習結構出發是我們單元閱讀統整的又一切入點。
例如,朱安琴老師在教學五年級上冊二單元時,緊扣單元主題中通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讓學生在小組間展開討論??偨Y出《秋思》《桃花雨》《梅花魂》是敘事抒情,《泊船瓜州》《小橋·流水·人家》是寫景抒情,《長相思》是景事融情,又補充了余光中的《鄉愁》,引領學生發現異同,總結出抒情表達方式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與以往的教學相比,在單元統整的閱讀中不僅把握住主題、理解了內容,同時還掌握了詩歌體裁的表達方法,建立了一種全新的課堂結構。
我們在探索過程中發現,單元統整閱讀教學,無論從哪方面切入都最終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系統的閱讀結構。如下圖所示:
四、因“法”施教,從閱讀方法出發
曾經看過饒芃子主編的《比較文藝學論集》,序中說:“所以要建構話語和理論,首先就必須進行文藝學的比較研究……”我們在統整閱讀中以文本為載體,要與文本展開真正的對話,必須要一方面讀懂文本,另一方面又要打破文本的限制,尋求本質的規律和特點,這樣才能達到統整的目標。“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敝挥羞h觀,只有在比較中才能發現各自的共性與個性。關于這一點在“因材施教,從專題出發”中已有運用,雖然屬于無意識地運用,但正是這無意識的運用所達到的效果使我們發
現,從學法入手更是單元統整閱讀教學一個有力的切入點。
比較閱讀能夠幫助讀者拓寬閱讀視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升讀者獲得信息,再結合文本綜合比較和分析的能力。這正是我們閱讀統整教學中要實現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中開闊視野,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實踐出真知,從單元閱讀中研究出可行的統整切入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科學性,并在實際的教學中清晰地統整出單元課,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具合理性、有效性、可行性、完整性,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能力。
參考文獻:
李建剛.現代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