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澎
摘 要:“多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多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多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多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多讀;創新思維能力;審美能力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語文教學都要重視讀的訓練。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是我國自古至今傳統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最佳教學方法之一。然而,近年來卻出現了諸多忽視“讀”的現象:教師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的少了,而堆砌語言材料灌輸給學生的多了;指導學生閱讀方法的少了,而含辛茹苦地講解“要點”“知識點”的多了;激發學生讀語文情趣的少了,而自得其樂地支離破碎的分析多了……一句話,教室里瑯瑯的讀書聲越來越少了。究其原因,也許是對“多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對此,本人談談以下一些體會:
一、“多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課文理解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由于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強烈。因此,此時的學生顯得是一臉茫然,不知所云,有的則是聽得懨懨欲睡,這種“千人一面”的教育(全部學生都按照教師一個人的理解來學課文)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要知道栗子的味道必須親口嘗一嘗,僅靠別人說味道如何如何,是不能產生切身感受的。如果一個教人游泳的教練不給學生下水的機會,而只是在岸邊教學生要如何如何游,學生是永遠學不會游泳的。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二、“多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閱讀文本不是一個被動、機械地接受文本里的信息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從文本里吸收各類信息的過程。當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會接觸到大量的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而這些都是靜態的文字,只有多讀才能把抽象的文字變為生動鮮明的畫面,只有多讀才能感悟到語言的美,而不同學生的認識與感受也不會是相同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走進麗江》,文本介紹的是云南麗江古城的奇特風貌以及麗江神奇的自然景觀。文本整篇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單是文本的第一段,就寫得太美啦!能勾起你無限的遐想。“麗江,是一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市六百余公里。它以雄偉的山川、古老的城鎮、純樸的民風著稱。在它的土地上,奇妙地分布著圣潔的雪山、洶涌的大江、險峻的峽谷、清澈的湖泊、寬闊的壩子……”教學時我將朗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本來體會麗江的神奇而美麗,孩子們在書聲瑯瑯中感受到了麗江的美。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他們竟動手把麗江的美給畫了出來: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山川雄偉、雪山潔白、江水奔騰……有個孩子還畫了個螃蟹在水里。我笑著問:為什么畫螃蟹?”他自信地說:“這才說明湖水清呢!”我由衷地感到:只要把讀書的優先權還給學生,在課堂上盡量給學生創造充分的讀書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自讀自悟,使他們在閱讀實踐中“學會思考”“學會讀書”,何愁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不出來?
三、“多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質兼美的課文都富有情味感。“語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詞,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詞。”語言在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同時,也表達著作者的主觀評價和情感傾向,顯露著作者的意趣。但這種情感和意趣不是淺白直露的,大都是隱含和暗示著,或運用修辭,或借助語氣,或意在言外,給作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對課本中的一些短文詩篇、精彩片斷、名言佳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反復“讀”。由吐字清晰、準確、樸實、自然,不添字漏字,到明辨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感情色彩;從讀出語勢的跌宕起伏,語流的快慢疏密,到讀出毋容置疑的邏輯性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總之,只要我們緊緊抓住“多讀”這個語文教學的根本,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在廣闊的知識海洋里去親身體念、感受、自由地遨游,就一定能夠使處于尷尬境地的語文教學(老師成天處在紛繁復雜的講解中而不能自拔,卻費力不討好,收效甚微。)走向康莊大道,煥發出應有的活力。
參考文獻:
朱永新.述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J].當代教育科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