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怡
摘 要:幼兒的話是孩子最真實的經驗建構。尤其在不受控制和成人要求的情況下,其敘說的內容更能反應出其真正的心理和真實的生活狀態,從而對我們理解幼兒、教育幼兒更有現實意義。所以不要忽略他們談話的方式及內容,用心傾聽孩子,我們的收獲會更多。
關鍵詞:幼兒;生活經驗;幼兒的言談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127-02
幼兒園的教室里,我們常常會聽到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話語,“我今天帶來一個新玩具”、“這是媽媽給我買的新球鞋”、“我明天要去溜冰”……面對孩子,可能老師給出的只是一些最簡單的回應,“嗯,是嗎?”、“好,非常棒!”其實這短短的幾句話語,也是孩子最真實的經驗建構。
一、孩子們在說什么?
我運用觀察、訪談的研究方法,以23個中班幼兒為觀察對象,采用錄音記錄和現場記錄相結合的方式記錄幼兒在教室內的私下言談。在經過為期兩個月的觀察記錄下,我總結歸納了以下幾個在幼兒口中出現的“關鍵詞”。
關鍵詞一:“動畫片”
我觀察發現,孩子們都非常樂意談論動畫片中的角色,并且模仿其語言,尤其是動畫片中的正、反兩大主角。所有幼兒都不同頻率地提到了《迪迦奧特曼》、《喜羊羊與灰太狼》、《鎧甲勇士》、《巴拉拉小魔仙》、《哆拉A夢》等近階段較受幼兒喜愛的動畫片,其中9名男孩關注《迪迦奧特曼》《鎧甲勇士》,8名女孩關注《巴拉拉小魔仙》,喜歡《喜羊羊與灰太狼》、《哆拉A夢》的各占一半,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關鍵詞二:“玩具”
4、5歲的幼兒具有豐富、生動的想象力,他們常常借助玩具自發地開展假裝游戲,觀察發現,雖然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可能伴隨爭搶、嫉妒、攀比等,諸如,“還給我,不然我告訴老師去”“你真小氣!”“哼,我家里也有的”“不給我玩,我就不和你做好朋友”等。但,通過借助玩具這一媒介,幼兒間開展了征求、商量、分享等問題解決策略,自發地建構了社會規范意識。諸如,“那再給你玩一會,只有一會噢”“我拿我的玩具跟你交換行嗎?”“我們一起幫芭比穿衣服吧”這樣的語言策略。
在性別與玩具的選擇上,女孩大多選擇芭比娃娃、布偶這類較為柔性的玩具,男孩多數選擇爆丸小子、奧特曼、手槍、變形金剛等帶有魔幻和英雄氣概的玩具。只有少數幼兒覺得只要是玩具大家都可以在一起玩。
關鍵詞三:“興趣班”
關于“興趣班”的討論,幼兒嘰嘰喳喳說了一大堆,絲毫不遜色于動畫片,可是情感態度卻顯然不同。班級中絕大多數的幼兒在課余時間都要參加興趣班,內容從藝術語言、畫畫、芭蕾舞、戲劇表演、英語到跆拳道各不相同。6名幼兒參加藝術語言班,5女1男;10名幼兒參加圖畫班,男女各一半;6名幼兒參加舞蹈班,均為女孩;參加跆拳道、英語的各1名,均為男孩。所有興趣班都是家長代為報名安排,只有2名幼兒是自己選擇,分別為藝術語言和跆拳道。
二、孩子們說的背后
1、關于動畫片
動畫片對于幼兒是喜聞樂見的,并且對幼兒來說,有什么動畫片就看什么動畫片,動畫片對于幼兒而言不是哪些好看哪些不好看的問題,而是只要有動畫片他們就看。在幼兒看來動畫片本身就是樂趣而不在于動畫片實際提供了什么樂趣。
我所觀察到的事實表明幼兒對模式化的語言和行動有著明顯的模仿和學習,“巴拉拉小魔仙變身!”“變變變,要你好看。”“小的們,跟我上!”“我們還要繼續戰斗,打敗阿爾法斯特人!”幼兒有自己喜歡的動畫角色,他們在游戲過程中,常常模仿自己喜歡的動畫角色的語言和行為。5-6歲的幼兒從動畫片里得到智慧的啟迪、道德的學習是有困難的,他們看動畫片是因為“好玩”,在看動畫片中他們學習了某些語言和動作,但往往這些言行不是成人所要真正傳遞的,幼兒會忘記復雜的情節和角色之間大段的臺詞,因為動畫片角色所發出的聲音的語調、語氣與聲音所負載的意義相比,前者更重要。
2、關于玩具
在男女幼兒所喜歡的玩具中,我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男孩子普遍喜歡具有陽剛性,充滿魔幻和英雄主義色彩的玩具,如:奧特曼、變形金剛、恐龍玩具、手槍、飛機等,而女孩則多喜歡代表著家庭溫馨的絨毛玩具、芭比娃娃,以及一些圖畫書。也有個別活潑好動、性格調皮、平時愛跟男孩子在一起玩的女孩,其玩具選擇與男孩子相近。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幼兒在玩具選擇時所表現出的性別差異。據英國一位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男孩與女孩的活動傾向有很大差別。男孩的活動大多傾向于物,他們好動,比較“調皮”,精力旺盛,喜歡探奇冒險;而女孩則大多傾向于人,她們好靜,富感情,講友誼,對新事物不大感興趣。由于活動傾向的差異,對玩具的愛好也有差別。在生活中,男孩子喜歡槍、坦克、汽車、球類等,女孩則喜愛娃娃、小動物、餐具等,這些都歸因于男孩與女孩生理因素的不同。
傳統的性別教育在使幼兒獲得正確的性別角色方面的確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它往往也給不同性別的孩子貼上了標簽,例如:父母在為孩子購買玩具時,總是不自覺地為女孩買娃娃,為男孩買手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傳遞給孩子的也總是男孩就要勇敢堅強,女孩就要溫柔文靜等信息。這種固定化的性別教育從家庭、幼兒園到社會大環境都無時無刻地存在著。
在能力差異上,幼兒對玩具玩法的熟悉程度總體歸結于其認知水平發展及相關經驗,多數幼兒選擇與同性玩伴共同游戲,個別互動傾向不明確。雖然在與同伴互動游戲中可能伴隨爭搶、嫉妒、攀比玩具等,諸如,“還給我,不然我告訴老師去”“你真小氣!”“哼,我家里也有的”“不給我玩,我就不和你做好朋友”等。但,通過借助玩具這一媒介,幼兒間開展了征求、商量、分享等問題解決策略,自發地建構了社會規范意識。諸如,“那再給你玩一會,只有一會噢”“我拿我的玩具跟你交換行嗎?”“我們一起幫芭比穿衣服吧”這樣的語言策略。
3、關于興趣班
興趣班在幼兒眼中意味著什么?大多數幼兒的言談中提到了“是媽媽幫我報的名”,在他們眼中“畫畫”、“跳舞”、“彈琴”就是興趣班的代名詞。
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為他們選擇合適的興趣班,無疑可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但這并不是說,每一個孩子都必須上興趣班。事實上,對于孩子而言,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只有兩件事,一是吃,二是玩。在吃與玩中,他們逐漸了解外部世界,逐步學會如何與周圍人相處,進而培養良好的習慣和興趣。在自由的游戲和玩耍中,孩子更多地親近了大自然,和父母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接觸,獲得了豐富的人生體驗。這些才是這階段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財富。
三、我的小小建議
通過對幼兒私下言談的內容分析,大致讓我們看到幼兒的生活狀態如下:
(1)幼兒普遍喜歡看動畫片,且受動畫片影響較大,樂意模仿。
(2)幼兒選擇玩具時有顯著性別差異,玩玩具時會有爭搶行為和嫉妒、攀比心理,并從中逐漸自我建構,玩具來源受父母限制較大。
(3)幼兒中有“興趣班”熱潮,家長普遍持支持態度,幼兒的心理則各有不同,有的處于自身興趣,有的受到家長限制。
因此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1、積極引導孩子對動畫的熱愛
幼兒園方面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授課過程中多借鑒動畫片資源和技術,使教學更加多樣化、直觀化和趣味化,可以通過對動畫片中故事和人物進行闡釋來引導孩子正確理解善惡美丑等觀念、養成與人合作、誠實的習慣等。還可以借用幼兒對動畫的濃厚興趣,組織情景劇“模擬相關的情節”或進行多種可能性的編排,以討論方式啟發幼兒,使他們在參與的快樂中學習,而不是像在家中看動畫片一樣,“看完一笑了之”。
在家中,父母可以跟兒童一起討論節目內容,解釋有歧義或干擾性的材料,從而使兒童對動畫片里的暴力因素形成判斷和理解能力。這樣,才能真正的使動畫片變成孩子的良師益友,家長們也不用再整天為孩子看動畫片而提心吊膽了。
2、充分發揮玩具的作用
固定化的性別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是強加于他們的社會期待,如童話中處于弱勢的總是女孩,而男孩則總是扮演英雄的角色,等等,這無疑使男女幼兒在能力的發展上產生了不平衡。因此,如何給幼兒選擇玩具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并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性別角色選擇玩具, 男孩子同樣也可以選擇一些小動物、餐具等玩具, 女孩子也可以同樣選擇小汽車、坦克、球類等玩具。
玩具是讓孩子自己去玩的,不能只當擺設。因此挑選玩具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孩子是否喜歡,能否用它來玩。現在有很多家長都傾向給孩子買又貴又精致的玩具,這樣的玩具孩子第一眼看到自然是喜歡,他們會贊嘆得合不攏嘴巴,“哇,好漂亮呀!”可是玩起來卻不帶勁了,為什么?因為“媽媽說玩具很貴的,要當心,不好弄壞的”,礙于這一層,孩子還敢放開手腳玩嗎?更不用說能玩出什么新意了!
3、尊重、理解、鼓勵、賞識幼兒
上興趣班沒有絕對的“對”或絕對的“不對”,幼兒是可以參加興趣班學習的。但在參加興趣班學習時,應注意幾點:尊重幼兒的興趣選擇興趣班;對幼兒參加興趣班學習不提過高要求,一切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為重。孩子上興趣班,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情緒情感也要獲得良好的發展,也就是說,孩子在學會了這些知識、技能的同時是開心的,愉快地,那送他去興趣班是對的,如果孩子每次回來的情緒是消極的,那么家長,請您三思。作為家長,除了應當尊重孩子選擇興趣班的權利外,更應當不斷地理解、鼓勵、賞識孩子,讓孩子在興趣活動中快樂成長。
“童言無忌”這四個字常常被我們掛在口中,尤其是從幼兒園小朋友口中說出的話往往會被我們所忽略,許多老師并沒有體會到幼兒個人經驗敘說的價值,認為孩子的話大多是沒有意義的。其實不然,我們認為的“沒有意義的談話”,對孩子來說并不是如此,尤其是幼兒在不受控制和成人要求的情況下,其敘說的內容更能反應出其真正的心理和真實的生活狀態。所以,不要忽略他們談話的方式及內容,通過傾聽、記錄、分析幼兒的日常交談,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幼兒的現實生活狀況,從而對我們理解幼兒、教育幼兒才更有現實意義。我想說,用心傾聽孩子,我們的收獲會更多!
參考文獻:
[1] 郭元祥.生活與教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3-114.
[2] 張放放,周兢.兒童敘事能力發展研究綜述.幼兒教育,2006,6:47-52.
[3] 唐曉娟.幼兒與動畫片——關系的探詢[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4] 蔡敏玲,幼兒個人經驗敘說之內容、風格與意義初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94,9(2):32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