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婉瑩
摘 要: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孕育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詩歌無異于是燦爛文明上的一朵奇葩。詩不僅歷史悠久,作者眾多,而且作品豐富,題材廣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學史上堪稱一絕。古詩以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美而著稱,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一座寶庫。如何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呢?本文對此進行了認真的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傳統文化;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312-01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不僅歷史悠久,作者眾多,而且作品豐富,題材廣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學史上堪稱一絕。古詩以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美而著稱,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一座寶庫。古詩自然成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那么,作為蘊涵著豐富中華文化傳統的古詩在教學中該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下面淺談四點:
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一直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1、熱愛祖國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足見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3、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毛澤東說過:“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可見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二、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1、親情教育
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2、友情教育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間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善于挖掘
我們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大量古詩文篇目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作為教師就要善于挖掘,把課文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的內涵充分發掘出來,并滲透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之中,以此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育學生,使他們不但能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而且培養起一種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選入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質兼美的古詩文,都是大師、巨匠們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著他們真實的感情,蘊涵著他們深層的思索。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就應該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貼標簽似生拉硬扯。我們要注重情感與心靈上的熏陶漸染,要善于引導學生與大師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體悟,并在熏陶漸染中走近一個個偉大的靈魂,從而接受精神的洗禮,實現文化的傳遞。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體現了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石灰吟》則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凌寒獨自開”歌頌了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詩中的梅花,其實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元代畫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寫道:“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不僅寫出了墨梅的高雅氣質,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貞操。在教學這些優美的詩句中,融入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無味的說教。
總之,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并積極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更應主動探索在古詩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這樣才能把教書和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完成一個語文教師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