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的標準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與此同時,隨著初中數學知識的縱深,學生兩極分化開始加劇。在重視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的今天,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促進學困生的轉化,是每一位數學老師必然要遇到的突出問題。
關鍵詞:學困生;數學,轉化;校本課程;開發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316-01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重點轉向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都從政策層面上明確提出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重新調整國家、地方和學校之間在課程決策上的權力分配結構,改變傳統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數學學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對數學學習沒興趣,基礎比較差,對學習失去信心,在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上有明顯缺陷。那如何轉變數學學困生,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和能力,便成為我們數學教師普遍關注的課題。
一、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如果盡可能準備些生活中與本節知識有關的事例,這樣學困生就感到數學并不抽象,就在自己的身邊,同時增強學困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能使學困生產生好奇心,通過教師啟發性的問題,就會產生解決這類問題的欲望。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學困生也會認真的學習,積極地探索,興趣也就形成了。
二、改進教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積極性和主體性
學困生認識前提差,思維能力差,因此根據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講課時要注意淺入深出,由易到難,盡量降低學習坡度,對知識少發揮,少加深,
讓學困生以吃透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掌握課本的基本要求為主;分散難點,給與模仿性練習的機會;把知識的度放緩些,上課的時候盡量給他們創造提問和回答的機會;還要加強簡單的變式訓練,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情況及時得到反饋;講授速度要適合學困生的接受情況,必要時要放慢,講課語言盡量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另外,特別應加強直觀教學,凡能利用的直觀教具都應盡量利用。教學中,可將每節課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讓學生自學、講解、提問、練習、學生小結和教師歸納的形式交替出現,并適時開展小組活動等形式。在小組合作中,讓學困生代表小組發表意見,這樣使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注意收集各種信息,回答是代表小組意見,容易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使學生大量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事實表明:課堂活動形式多了,學生中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講閑話的現象便大大減少了,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發揮。同時在學困生之間開展“看誰進步得快”,讓學困生感到努力不斷見效,拼搏就會成功,增強自信心。在教學中,要創造機會讓學困生表現自己的才能,減少學困生在學習中的挫折感,使他們盡可能多的獲得老師的肯定,同學贊許。在課堂上,我經常用這樣的語言激勵他們“你回答的很好”、“你的回答我很滿意”、“你提出的問題與眾不同,真不簡單。”在課后的批改中,我經常會在后面加上鼓勵的話語:“老師為你的進步鼓掌”、“加油呀,老師相信你”、“老師期待你的進步”、“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等激勵的話語,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和期待,從而改變態度,積極努力。
三、充分展現教師個性作用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往往把教師更多地視為一種職業而提倡具有共性的職業道德,忽視了教師作為人的一面。實際上,“一個真正的教師永遠是一個個性,一個鮮明的個性,獨具一格的個性。”[5]由此看,教師的個性品質必然影響著其對課程的選擇與組織。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學識,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學生個性往往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老師個性痕跡。這就是所謂的“以個性養成個性”。[5]因此,必須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使其在校本課程開發和重建過程中充分發揮個性作用,這樣,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才具鮮活的地方特色。
四、淡化成績,注重態度
同一張試卷,不同層次的學生,注定學困生只能得低分,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爭取高分的動力。因此,在初一階段,可采用分層試卷來衡量學生的成績(在同一題號下有三個不同層次的小題,采用不同的分值),使學困生也能得高分;而到初二、初三,除參加學校組織的統一考試外,我已連續兩屆取消了平時的任何考試,要求學生把每一次作業作為考試,減少了學困生考試的恐懼感,避免了學生為分數而學習,杜絕了投機取巧的行為。整個期末總評側重于平時的學習態度,包括聽課態度、作業態度等。這樣無意中培養了學生認真、踏實的學習態度,養成了專心聽課、獨立鉆研、有錯就改的學習習慣,使每一個學生不是在分數的統治下學習,更注重平時的點滴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前進。
參考文獻:
[1] 謝明初等編著.《數學學困生的轉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1.
[2] 林川森.《考試周刊》.2009.
[3] 李 菊.《成功:教育》.2011.
[4] 茍建鵬.《新課程學習:中》.2015.
[5] 武續平.《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