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翠燕
【內容摘要】生活即教育。初中地理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性。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初中地理是學生首次真正的接觸科學性學科,這個階段的學習對學生今后探究科學、實踐能力的形成等有著推動性的作用。因此,我們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應將地理知識與生活相融合來開展教學活動,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初中地理的生活實用性,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和了解,強化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技能。
【關鍵詞】初中地理 生活化課堂教學 有效 策略
地理課程本身源于對生活的一種經驗總結,是對生活的概念化、科學化顯現。生活是地理課程資源的源頭,新課改指出:初中地理教學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而初中地理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剛開啟的探究旅程,需要教師不斷的引導和強化,進而促使學生更切實的掌握地理并運用地理,即:能夠主動地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借以來增強學生學習地理自信心的同時有助于自我科學素養和技能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說,初中地理生活化課堂教學是有著特殊意義上的價值和作用的。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粗略的談一下初中地理生活化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鄉土資源
從新課改的角度來說,鄉土資源本身屬于是課堂教學資源的范疇,主要指的是本鄉本土的自然資源、地理環境等,能夠充分展示地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資源,是地域性的。初中地理研究的主要內容即是地理環境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關聯等。鄉土資源是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是學生身邊最為常見的一些事物和現象。而學生對于這些鄉土性質的資源是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的,同時這些鄉土資源相對地理教材中的內容更能夠吸引學生的關注。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鄉土資源,以學生日常的自然現象來引發學生深思,嘗試從專業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真正感受初中地理在生活中的“零距離”,啟發學生內心的鄉土情感,強化學生對地理的學習。
如:在學習“降水與降水的分布”一課時,筆者都知道降水,也都了解降水的形成等,但是他們的這些了解相對這一章節的內容來說還處于表面層次。筆者則以此為基準點來運用鄉土資源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說說什么是大雨、什么是中雨、什么是小雨;在本地一年中的降水情況是什么樣的?我國的各個地方的降水情況一樣嗎?為什么?請根據你的認知和了解說說我國降水的主要分布情況。這樣挖掘鄉土資源,并以此為點拓展開來,豐富學生自然環境和人文方面的知識。
二、探究社會環境資源
這里說的社會環境資源是大的概念范疇,是基于地理知識的整體角度而言的,主要包括:科技館、展覽館、植物園、動物園、自然環境等等。它是對初中地理知識的一個眼神和拓展,打破了初中地理教材、課堂的局限性,是潛在的地理教學資源,有著非凡的價值和作用。即:社會環境資源能夠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踐、探究等,有助于學生體驗、感悟初中地理的科學性,進而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價值觀念等等。初中生正處于塑造個性的關鍵時期,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必要探究社會環境資源,并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需求設計可行性的地理實踐,并在實踐中潛移默化的學會以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等,更切實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技能。
如:筆者開展社會資源環境統計調查活動,來讓學生探究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資源,諸如:自然環境資源(如地形、植被、河流、自然保護區等)和人文景觀資源(如港口、工廠、農田、城市街道、高新技術開發區等)。之后,讓學生以地理的角度探究、分析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更貼近的體會科技與社會、學科與生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性,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協調觀,朝著全面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整合生活資源
一切課程資源都源于生活,一切資源都屬于生活資源范疇。新課改一直倡導: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而初中地理知識本身就是對生活的一種高度總結和概括,是對其一種質的升華。鑒于諸多的生活課程資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整合和優化,進而來確保生活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知識,諸如:柴、米、油、鹽等都能夠在初中地理中找到其升華的概念和總結的遠離。尤其,人們的衣食住行也都受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等。諸如:東北多雪、森林草原一望無際,這里生活的人們衣服更多的是就其取材以畜牧皮毛為主;江南地方氣候溫和,這里生活的人們衣服更多的是棉布、絲綢等。對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整合生活資源,以知識鏈的形式來引導學生。
如:在學習“氣候”一課時,筆者以學生向往的云南地區生活資源為例,引導通過溫度來逐漸延伸,諸如:氣溫較高、屬于亞熱帶氣候,每年的降雨量、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特點、經濟、科技等等生活性質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掌握。